印尼民众购买力提升不及预期原因之探析(上)


 印尼民众购买力提升不及预期原因之探析(上)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印尼民众购买力是否疲弱引发出该国朝野双方的攻防大战:在野政治势力以部分商场超市尤其部分传统零售商店业务滑落甚至关闭部分门店等等为依据坚称近期印尼民众的购买力大幅下滑,指责佐-卡政府施政失当导致民众收入缩水购买力滑落,进而为明年的地方县市长选举和2019年的总统大选造势,将该问题进行政治化操作;而施政当局自然奋起反击,以宏观经济增长指标、增值税同比增长指标、信贷同比增长指标和民众购物方式改变如电商崛起等等为证据证明印尼民众的购买力并未大幅滑落。

 

作为选票制民主政治体制的国家或地区的朝野双方出现这种口水战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因而笔者在有关印尼民众购买力是否疲弱刚出现争论时并没有在意该议题的相关争论,认为在该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发布相关的研究结果和客观中立的权威论证后,有关该议题的争论自然烟消云散,双方会转移到其它议题继续争吵。然而出乎意料,该议题竟然持续发酵,越来越步入政治化炒作,逐步偏离事件本身。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恕笔者接触资讯有限,虽然读到过个别专家提出的一些见解,但迟迟未见到有一定深度的较为可信的专题分析报道,更未读到过相关专家学者在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就影响印尼民众购买力因数变动的相关事项为施政者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综合本地媒体报道的信息,笔者认为某些媒体及在野政治势力声称的民众购买力大幅滑落的说法不严谨,有夸大其词博取眼球之嫌,而比较认同一些经济专家计算得出的购买力同比增长仅约2.8%的结论,而零售销售数据也佐证了上述计算结果:今年1-9月期间社会零售销售增长2.7%,相比去年同期高达7.7%的增长水平其增速确实下滑不小。而其中中产阶层消费增长介于5-6%,虽然也低于去年同期的8%的增长水平,但增速下滑相对不大,因而该销售数据显示中低层民众的购买力增幅下降更严重。

 

由于印尼经济主要靠国内消费拉动,一般情况下贡献该国经济增长达60%左右,相对于GDP增长超过5%目标的要求,上述2.8%的购买力增长幅度确实偏低,增长达到5-8%才比较正常。所以,笔者认为采用“印尼民众购买力增长不及预期”的说法比较客观。

 

为此,本着抛砖引玉的初衷,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一番具体分析,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建议,希望本文的发表有助于印尼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认识,更希望印尼政府的相关经济部门在做出经济政策决策之前进行更充分的市场调研,更广泛地听取相关行业的意见建议并收集更多专家学者更全面的建言,尽量降低政策变更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增强其正面效应。切不可为了实现某一项经济政策目标而匆忙做出某些可能影响更大范围经济活动的甚或产生某些更坏经济后果的政策决策!当然也希望在野政治势力不要将此问题政治化炒作而偏离事件本体,为争论而争论,空耗社会资源而无益社会的进步。

 

要找出“印尼民众购买力增长不及预期”的真实原因,对该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解答,需要从该国近期的政治形势变化,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对印尼经济活动的影响,施政机构近期做出的对经济行为影响较为重大的政策法规变更、或颁布的行政条例、或施行的监管手段等,并结合其国内经济结构状况分析这些新法规手段对相关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这些具体分析后才有可能找到“民众购买力增长不及预期”的主要影响因数,获得较为客观的结论,进而提出较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首先分析该国的政治形势变化,众所周知,今年度该国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雅加达省长选举,选举结果不利于以改革务实极力吸引各国投资者进行各项投资活动等著称的现任总统佐科代表的政治势力,这让潜在投资者产生未来数年印尼国内投资环境是否会保持稳定的疑虑而驻足观望;另一大让投资者忧虑的事件是此次选举受到宗教族群因数的严重干扰,其选举过程显示印尼社会宗教激进势力正在漫延,而且已经对印尼的族群和谐、宗教宽容甚至政治走向构成了现实威胁和冲击。而利用宗教族群等因数操纵政治选举历来被国际社会不认同,被认为是宣扬宗教和种族歧视,本该是选票制民主选举的禁忌议题,这种选举手段的出现自然被投资者反感,因而此次雅加达省长选举被外界认为印尼的民主政治已经出现倒退,损害了选票制民主政治的精神内涵;第三大让投资者关切的是前省长钟万学先生因讲话内容遭篡改语意被歪曲而被判亵渎宗教罪名成立,被判监2年而引发社会严重对立冲突。虽然钟万学先生最后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而放弃上诉,并规劝支持者不要抗争以维护社会安定局面而将冲突平息下来,但此项法律判决被国际社会和投资者认为是印尼民主改革近20年来向世人展示的依法治国的努力和进步及所树立的法治进步的形象被毁于一旦。

 

上述几项不利因数的出现对潜在投资者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自然对民众的消费行为和心理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由于佐科总统领导的本届政府极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大资源建设各种基础设施,进而带动就业的增长,而雅加达省长选举过程和选举结果都未对该国正在进行的基建工程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潜在投资者的观望对前几个月的“民众购买力增长不及预期”的影响并不严重,或者说该“政治形势变化”因数虽然影响了民众的购买力但不是“购买力增长不及预期”问题的重要影响因数;

 

此外,有评论员表示,正是因为现政府投入基建资源太多,开展的基建规模太大而影响了投入民生的资源,比如减少了能源电力津贴,并举例说明普通民众以前月度电费支出约6美元现在上涨到约11美元,因而导致民众购买力下滑,将“民众购买力增长不及预期”归因于现政府基建规模太大所致。从经济学原理来说,该解释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当一国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用于某一项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增加,用于其他项目的资源自然会减少。但印尼近些年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印尼本届政府在执政初期就果断地取消了燃油津贴,大幅减少了电力津贴,去年下半年以来并未再调整相应政策,假如减少能源电力津贴会严重影响民众的购买力,那么该影响应该显现在佐科总统执政的第一年而不是其执政的第三个年头,事实上其执政的第一年民众的购买力增长很正常。此外,我们应了解到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自对外贷款融资或发行债券等方式筹措,使用的财政资源都是去年预算之内的资金,执政者并未挪用民生资源去从事基建事务。所以,这种将“民众购买力增长不及预期”归因于基建规模太大事实上是没有依据的,恰恰相反现政府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民众提供了约150万个工作岗位(注:不同媒体给出的数字不一样),这是大大有利于提高民众购买力的。所以,施政者大力开展基建不仅没有削弱民众的购买力,反而有助于民众的购买力提升,该因数不是“民众购买力增长不及预期”的不利因数;

 

    第三,部分消费者改变消费方式对“民众购买力增长不及预期”影响不大。有官员在面对媒体发出民众购买力疲弱的质问时,辩解称其原因在于部分消费者改变了购物消费方式即采取网络购物等所致。有专家立即援引统计数据进行反驳,指出目前印尼民众只有不足消费总额的1.5%属于网络购物,该微小的消费方式改变不可能导致民众整体购买力提升水平的大幅回落。笔者也认同专家的该反驳意见,何况网络购物消费也属于消费,也是民众购买力的一种表现,网络购物兴旺应该有助于提高购买力水平,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民众旺盛的网络购物助推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体现了中国民众较高的购买力水平。所以,部分消费者改变消费方式的行为不是“民众购买力增长不及预期”问题的影响因数;

   

    (未完待续)

 

杨钦松

20171119日写于雅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