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熟悉=美(3)


第一章   陌生感的来源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了美的基本要素有两个,一个是陌生,一个是熟悉。美的简单定义是陌生加上熟悉使人产生美感。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说,现在大街上如果出现一个长了五条腿的畸形牛,这算不算既陌生(有五条腿)又熟悉(谁都知道它是条牛)呢?如果算,它为什么看上去不美呢?再比如,假设有这样一幅画,画中有一张双人床,床上放着一张床头柜,而床头柜顶上还有一把椅子,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说这幅画是既陌生(床头柜跑到床上去、椅子跑到床头柜上去)又熟悉(谁都能认出它们是床、床头柜和椅子)呢?为什么也并不美呢?现在让我们在更进一步深入讨论美之前,先来做这样一个准备工作,即更详细地讨论一下我们所说的“陌生”与“熟悉”的具体的、精确的含义,看看它们到底都指的是什么,并给它们大致分一下类。本章先来谈陌生。

 

一、陌生的事物

首先,“陌生”是指一件我们从未见到过的新事物。比如说有个人从未见过火车,也没听人描述过火车,更没见到过火车的照片,那么火车对他来说就是完全陌生的事物。同理,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动物或从未见过的植物等,对我们来说也都属于陌生的事物。

其次,我们所完全不了解的生活,对我们来说,也属于陌生的事物。远古人的生活或文化差异很大的外国人的生活自不必说,即使同是当代人,由于生活领域的不同(差别巨大),别人的生活,在我们看来也属于陌生的事物。如对一般工人来说,农民的生活、商人的生活、教师的生活、医生的生活,特别是一般人很少接触到的刑警的生活,对他来说,都属于陌生的事物这一范畴。

需要指出,陌生的事物有不同的层次;到底什么属于陌生的事物,要因具体情况而定。比如,相对于单位里那些熟悉的同事们来说,偶然到你单位中来办事的一个新客户,就属于一个陌生的事物。而在电影《星球大战》中,所有的地球上的人类都是一样的,都是熟悉的事物,只有那些外星人才属于陌生的事物。

 

二、陌生的角度

有时候,一个我们常见的事物,如果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观看,这个事物也会使我们产生陌生感。例如,长年生活在山脚下小村庄中的人,偶而有一天爬到山顶上向下瞭望,虽然山下的田野、村舍都是他非常熟悉的,他仍会产生强烈的新鲜感、美感。无疑,这个新鲜感是由陌生的角度引起的。除了这种垂直方向的变化能产生陌生的角度外,水平方向的变化也能产生陌生的角度。例如,长年生活在鸭绿江北岸的中国丹东市居民,若偶尔有机会从鸭绿江南岸一侧来观看丹东市,也会产生极大的陌生感。(笔者曾有过这种经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我们在观赏一个沙盘模型时,实际上也可认为我们是在从一个陌生的角度(鸟瞰)来观看真实的事物。小巧的微缩景观和飞机、军舰等的模型之所以能使人产生美感,道理也在这里。

再比如,我们观看一场戏剧,实际上也是在从一个陌生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看我们所熟悉的社会生活。读小说时,也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如第一人称视角(书中主人公的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上帝全能视角(摄影机视角)等。这些视角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惟一存在的自我视角有很大不同。总之,即使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比较熟悉的生活,若从一个不常用的角度去观看,仍能使我们产生强烈的陌生感。

 

三、陌生的排列与组合

还有这样的情况,几件我们非常熟悉的、且相互之间有一定联系东西,只是变化了一下彼此之间的空间位置排列,虽然东西本身无任何变化,也能使人产生陌生感。比如,把家里的家具重新组合摆放一下,尽管还是那些老家具,也能使房主人产生很大的陌生感。不只静止的东西是这样,活动的事物也是如此。比如,舞蹈演员编排出一套新的姿势动作等,虽然还是头、四肢、躯干这几样东西,却能使人产生新鲜感、陌生感。再比如,那些题材相同人物形象也大致相同的电视剧(如武打片或警匪片),导演通过不同的恩仇故事或不同的破案情节来排列组合,仍能使观众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新鲜感。还有文学写作中的顺叙、倒叙、插叙等,也属于同一故事情节的不同排列组合。

另外,像上面提到的组成农村田园风光的各种要素,如青山绿水、麦田菜畦、农舍小院、马牛羊和鸡鸭狗等,也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有的农村这几种要素多一些,有的农村那几种要素多一些;有的农村空间排列位置是这样的,有的农村空间排列位置是那样的。总之,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多样的、陌生的排列和组合,使每个农村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四、陌生的装饰

一个常见的事物,我们从通常的观察角度去看它,若它带有一些新的局部装饰性的东西,也能使我们产生相当的陌生感。最明显的例子,如女人佩带上耳环、项链等,再如服装上的花边、建筑物上的纹饰,以及冬天雪后出现的雾凇等,都属于陌生的装饰,都能使我们产生一定的新鲜感、陌生感、美感。

另外,都市中的高大建筑在夜晚彩灯照射下所呈现出的异样风貌,大自然中的山峰、丛林在朝阳或夕阳的斜射下所呈现的、和白天不一样的风采等,也都属于陌生的装饰这个范畴。最后,还有一种陌生的装饰一般人不容易意识到,那就是绘画和雕塑(指质地)带给我们的陌生感。例如,一幅如实描绘现实中的花朵的图画,或一尊如实描绘现实中人物的雕像,都可以看成是在真实的花朵或真实的人物身上披覆了一层特殊质地的薄纱(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妇女有时披上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装饰性纱巾一样),我们是透过这层并不影响对原物的辨识,因而是装饰性的薄纱去观看它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现实主义的绘画和雕塑(指质地)带给我们的陌生感也都属于“陌生的装饰”这一个范畴。

正像陌生的事物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一样,陌生的装饰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比如,一个少女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从总体来看,整身的漂亮衣服都属于对少女的一种装饰;从局部来看,如袖口上的花边,又属于对漂亮衣服的一种装饰。

但需说明,所有陌生的装饰都必须是局部性的,以不影响我们对原物的辨认为限度。若一个东西装饰得过于繁多,以至使我们都辨认不出它原来是什么东西了,那么即使它使我们产生了更强烈的陌生感,它也已经不再属于“陌生的装饰”了(这种陌生已属于“陌生的事物”)。

当然,实际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即一个事物使我们产生的陌生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比如,一个从没有见过农村的城里人第一次看到一幅农村田园风光的鸟瞰图画,那么使他感到陌生的,既有陌生的事物(田园风光),又有陌生的组合(该画独有的农舍、田地、树木等的排列),更有陌生的角度(鸟瞰),还有陌生的装饰(画面独特的质感)。总之,他的陌生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

 

五、时间因素和对比因素

综上所述,那些陌生感的产生可以说都是因为“空间的因素”,除此之外,时间的因素也能使人产生陌生感。例如,同一个物体,同一种排列组合,同一种装饰,我们从同一个角度再次去观看,只要是隔了较长的时间,它就依然能使我们产生陌生感。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我的那位朋友和他美丽的妻子两地分居,半年才见一面,彼此都感到很新鲜,这就是由时间产生的陌生。再比如,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去听60年代曾反复听过的革命样板戏,或去看50年代曾反复看过的绘画,就都能使人产生一种新鲜感、陌生感、美感。

显而易见的是,由时间因素产生的陌生感,其陌生的程度首先取决于时间间隔的长短。即:时间间隔较长的,其产生的陌生感就较强;时间间隔较短的,其产生的陌生感就较弱。比如,一部长篇小说,若我们隔了一年后第二次去读它,陌生感就较弱;若是隔了十年后第二次去读它,陌生感就较强。

另外,不仅时间的间隔长度,而且在这段时间间隔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所产生的一些“对比”因素,也会对陌生感的强度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你在观看完一幅美女的肖像画后,你对这幅美女画已经熟悉了,除非隔上相当长的时间,产生足够的陌生感之后,你才愿意再次观看她。但假如你在观看完这幅美女肖像画后,又观看了一幅丑女的肖像画,这时你若马上再去观看前一幅美女肖像画,虽然间隔的时间很短,但你仍然能产生强烈的陌生感(强烈的美感)。这就好比你用舌头短时间内反复去舔一块白糖。第一次舔肯定很甜,第二次舔就不那么甜了,第三次则更不甜。什么道理呢?因为你的舌头对白糖的陌生感逐次降低了。但若让你在第二次、第三次舔白糖之前,先去舔一下苦胆,那么,你就会始终觉得白糖很甜。道理就在于,由于苦胆这个对比因素的存在,使白糖的陌生感始终没有降低,始终是那么强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假若你的同事中有一位美人,虽然你天天都和她(他)见面,已经非常熟悉,但你每次看到她(他)时,都能产生美感,并没有“久看不知其美”,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在你每两次看到她(他)之间的这段不长的时间间隔里,你又看到了其他那些不太美的同事们;由于有这些对比因素的存在,你就会始终觉得那位同事美人很美(很陌生)。(只有在森林小屋隐居时,在排除了一切对比因素之后,“久看不知其美”的规律才会发生作用。)

这里顺便说一下,有的论者认为“对比”能产生及加强美感(或丑感)。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对比”之所以能产生并加强美感,实际上在于“对比”能产生并加强观者的陌生感,从而影响到观者的美感。换个角度说,“对比”能对时间间隔产生影响。在有对比的情况下,短的时间间隔能产生和无对比的长时间间隔一样的效果。即:有对比的短间隔=无对比的长间隔。总之一句话,表面看是对比在对审美产生影响,而实际上还是(时间的)陌生感在对观者的审美产生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