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商人归还130多件抢注的中国商标,对象多为汕头玩具企业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商标局此前发布预警通知的130多件被抢注商标“回归”。 抢注者愿意将其在智利抢注的130多件商标无偿转让给中国相关玩具企业,目前已有约50个商标进入归还程序。这为我国商标海外维权提供了成功案例。

微信截图_20171120200258.png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网页截图。

8月31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曾在官网上发了一则商标抢注预警通知,指出智利一商人以个人名义,将120多家中国玩具企业的字号及商标在智利工业产权局申请注册。被抢注对象主要为广东汕头市澄海区的玩具礼品企业。

作为此次中国赴智利商标维权代表团中方代表,南粤专利商标事务所所长余飞峰表示,随着“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国家都青睐中国产品。“很多国家的民众都很喜欢标着中国风图案、汉语拼音的产品。因此,商标抢注也成了这些国家进口商人的竞争手段,以此排除或者对抗竞争对手。这样一来,我国企业就成了受害者,可能会失去进入该国市场的机会。”

对话余飞峰

南都:那名“抢注者”是如何注册了120多个玩具企业的厂名以及商标的?

余飞峰:对方是一个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商人,他的抢注行为是从2014年开始的。一开始他是使用自己的名字进行注册,后来发现我们要维权,他就将一部分商标转给了另外一个人。由于个人注册商标的数量不会被限制,所以那个商人一开始是注册一两个,后来越来越多,今年一年就有几十个。

南都: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当地政府在本次维权中的推力很大,如果此次不是有超百个企业同时受到侵害,维权难度会不会增加?

余飞峰:政府的重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抢注行为,也可以加大我们谈判的筹码。但严格来说,如果进入了法律诉讼程序,还是得公事公办。如果被侵权的企业数量较少,从诉讼方案来看就少了很多选择。很多诉讼的方案如刑事诉讼、反垄断诉讼等就用不上,这会增加诉讼难度。

南都:本次中方代表团采取了哪种诉讼方式?

余飞峰: 我们主要是通过提出“恶意抢注刑事诉讼”拿回商标的,这种间接维权的方式适用于大规模抢注商标的行为。大规模的商标抢注是恶意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抢注人主观上是恶意的,这在某些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家很有可能被列为刑事犯罪。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对侵权人提起刑事诉讼,那么侵权人很有可能会倾向于和解并无偿交回抢注商标。

15.jpg

汕头市澄海区是世界知名的玩具礼品生产基地。

南都:您是否有预估过此次谈判可能遇到的难点?

余飞峰:有的,此次谈判的难点有三个。

首先,是要证明抢注人存在“恶意”。世界上多个国家地区多为先注册制,当商标被抢注后,企业为了维权就得证明自己的商标具有一定影响力,并提供抢注人为恶意的证明根据。针对此次维权,在司法实务中需要证明两点:一是自己的商标在智利有名气,侵权人注册的动机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二是侵权人明知道我们使用在先,却仍旧进行注册。这些工作对我国企业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智利与我国不但在法律内容上不相同,在诉讼程序上也不相同。

最后,就是维权成本的问题,智利律所律师费用约为250美元每小时,一份简单的商标转让协议得耗时超过10小时,参与维权的商标有数十个,从阅读文件到进行诉讼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一旦诉讼打得胶着,诉讼成本将会非常高。

南都:近年来,我国知名商标在海外被抢注事件频发。对于企业而言,如何保证自己的品牌标识顺利地走向他国市场?

余飞峰:企业对于自身商标权利的重视,是避免企业商标被海外抢注的关键。简单的马德里商标注册,就可以帮企业排除在90多个重要国家被抢注。在本次维权中,有相当多的本国企业连商标都没有注册,而智利抢注人花费了超中国商标注册成本10倍以上的金额,在智利进行了抢注。两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价值的不同认识,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