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熟悉=美(6)


第四章  审美过程的本质

 

我们已说过,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我们也已讨论过,“陌生”和“熟悉”的具体含义都是什么。那么,为什么“陌生+熟悉”就能产生美感呢?陌生与熟悉在审美的过程中分别起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审美过程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本章就来分别加以讨论。

 

一、陌生引起注意,熟悉产生共鸣

首先,美的事物中为什么必须包含“陌生”这个因素呢?陌生在审美中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我认为,某个事物的陌生感在审美中所起的作用,首先就是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激起我们的好奇心,引发我们去观察注视它。如果一个事物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经常看到甚至天天、时时都看到,那它根本就引不起我们的注意,更谈不上吸引我们去认真观察并进而对它进行审美了。可以说,吸引观者的注意力,是“陌生”这一要素的首要作用。也可以说,观者的注意力被吸引,好奇心被引发,是审美的首要条件,或者说是审美的第一阶段。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单位里来了一个新同事,他(她)就会马上引起人们的注意,并进而引发人们对他(她)的相貌品头论足;或者单位里的某个老同事,忽然剪了一个新发式或换了一身新款服装,他(她)也会立即引起别人的注意,并进而引起别人的或赞美或贬损的评论。再比如,家里购买了一套新家具,亲属或邻居进来后就会马上注意到,并会就它的美观度评论一番。若经过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即使这套家具本身很美,但对房主人或其他常来串门的人来说,它已不再陌生,已引不起注意了,更不会引发对它的审美评论了。除非有第一次来串门的人,才会对这套家具发出赞美声。而这时房主人往往会说:“是吗?我已经看惯了,不觉得它美了。”同样,爱美的女人总是经常更换自己的服装穿戴,因为这样才能增加陌生感,引起别人注意并进一步欣赏自己。搞艺术创作的人更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创作出独特的作品,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使人感到陌生、新奇的作品,因为这样至少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至少使观者进入审美的第一阶段。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什么在当代举办的许多艺术展览上,会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的作品呢?例如,一个黑人男子在一间空屋子里面无表情地来回走,一个老太太坐在一把摇椅上来回摇,或干脆就在展台上放置一个坐便器或一块从河里捞上来的漂木,所有这些全是因为作者想竭力增加其作品的陌生感(新奇感)而造成的。

总之,只有陌生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使观者能进入审美的第一阶段。顺便在这里说一下,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开头总要有一两句和全诗主旨没有太大关系的“开场白”,即所谓的“起兴”,它的作用实际上也是要吸引周围听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为进入正式的诗歌欣赏阶段作好准备。

其次,除了引起我们的注意之外,陌生感实际上还对观者有一种隐含的“诱赏”作用。什么是诱赏作用呢?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大家都有过这种经验:比如,上数学课时,如果我们用刚学会的知识解开了一道数学题,我们固然会很高兴。但假如同一类型的数学题反复让我们解,我们尽管也能毫不费力地解开,但已经索然无味。因为没有什么难度,所以也就得不到什么愉快感了。这时只有新的(陌生类型的)、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让我们来解,我们才会有兴趣去解,而一旦解出后,我们才会产生更强烈的愉快感。这种陌生的、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型对解答者的吸引作用,就是我所说的“诱赏”作用。与之相类似,陌生的审美对象,对审美欣赏者来说,也存在这样一种“诱赏”作用。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审美的过程就是我们潜意识的一种“解题”过程(详见本章第三节)。

如果还要深究,为什么陌生的事物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那我们只能说好奇是人类的生理本能;或者说,陌生的东西往往是具有潜在危险的东西,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了要对陌生的事物加以注意,以保持警觉的本能。

但是,光有陌生、光能吸引人注意还不行,还不能使人产生美感。只有在陌生的事物中发现了自己过去所熟悉的东西,确切地说是发现了和自己头脑中所既有、所存在的“定式”相似或相同的东西,观者才能消除警觉,并进而产生共鸣,最终产生美感。也就是说,“熟悉”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能使观者消除警觉、产生共鸣。

 

二、审美:在陌生中发现熟悉

知道了“陌生”和“熟悉”在审美中分别起什么作用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审美过程的本质就容易得多了。如果抛开具体的心理过程细节不谈,那么我们可以说,从本质上来看,审美的过程就是观者在陌生中发现熟悉的过程。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审美的过程,就是从陌生的事物,或陌生的角度、陌生的排列组合、陌生的装饰及时的陌生和对比的陌生中,发现熟悉的图式,或熟悉的范式、熟悉的模式、熟悉的关系、熟悉的行为等定式的过程。如果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审美=在陌生中发现熟悉

下面分别举四个方面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图式审美的例子: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从时间的陌生、对比的陌生和装饰的陌生中来发现“熟悉的图式”的。例如,当我们和某个熟人(亲人、同事、同学、朋友)分别了相当长的时间,产生了足够的陌生感之后,再次遇见他(她)时,他(她)的相貌就会和我们头脑中过去所存储的关于他(她)的长相的“图式”产生合拍共鸣,从而我们就会马上产生相当的愉快感(美感)。中国古语所说的“他乡遇故知”为人生一大乐事,即指这类情况。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图式审美事例,我曾经有过一位同事,他的嘴角略向左上方歪一点点。但由于我看惯了,平时一点也感觉不出来。只是有一次,很偶然地,当他在试衣镜前反复端详他新买的一身西服时,我忽然发现镜中的他样子很别扭。当我转过头来实际观察他时,发现他又不别扭了。事后我才明白其中的奥妙,原来他的嘴角变成向右上方倾斜了,这种平面镜的左右反像原理,使他镜中的形象和我头脑中存储的关于他的外观图式不相符合了,所以我才觉得他变别扭了,变丑了。

再举一个艺术品中因图式不符而使我产生丑感的例子。我曾经偶而看到一幅由一位非常著名的欧洲画家(名字我忘记了)创作的一幅“蒙娜丽莎”肖像画。在这幅画中,蒙娜丽莎的脸庞和双手被有意改画成了该画家(男性)自己的脸庞和双手,由于这幅“蒙娜丽莎”肖像画和我过去多次看过的蒙娜丽莎原作不符(确切地说,是和我头脑中有关蒙娜丽莎的图式不符),于是这幅画使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丑感。

范式审美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范式审美我们体会得最多。每当我们遇到一个人,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我们就会马上把他(她)的相貌和我们头脑中所熟悉的、关于人的相貌的标准“范式”进行比较,相当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我们就能产生相当的共鸣或完全的共鸣,从而产生相当的美感或强烈的美感。若在该人相貌上发现不了我们所熟悉的标准范式,那么我们就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产生不了美感。若该人相貌的五官的大小及分布和我们头脑中的范式相差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么我们还能产生相当的丑感,甚至产生恐惧感。

再举一个因范式不符而产生丑感的例子。仍拿警察的制服来说,2000101日,我国的警察制服由过去的黄绿色猛一下改成了蓝黑色。由于公众已看惯了黄绿色制服,已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警察制服的标准范式颜色,因此当大家刚一看到穿蓝黑色制服的警察时,心理就觉得非常别扭,很不习惯。

最后,和图式审美相类似,一般来说,和范式美相搭配的主要是对比的陌生、时间的陌生和装饰的陌生。

顺便说一句,在中外美学史中,曾有不少的学者认为“典型就是美”;在当代,我国也依然有人持此种观点(如蔡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在典型”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至少在表面上看来,它基本符合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范式审美的情形。当然,若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是典型使人产生美,而是某种类型的陌生加上我们头脑中熟悉的范式才使人产生美(关于“范式”和“典型”的区别参看第三章第二节)。

模式审美的例子:和熟悉的模式相搭配的,主要是陌生的事物。例如,一座新的建筑落成了,它很独特(陌生),与众不同,因而马上就吸引了你的目光。当你停下来,凝神观赏时,你又在这座建筑物的新样式中发现了门窗、屋顶、墙壁,以及对称、均衡、秩序、比例等这些你所熟悉的物体构成“模式”,于是你就会觉得这座建筑物看上去很舒服、很美。

若在一个新事物中发现不了所熟悉的那些物体构成模式,你就会感觉不到美,甚至会感到丑。例如,长期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看惯了北极熊、海豹、鲸鱼、驯鹿以及爱斯基摩狗等少数几种动物,并在头脑中形成了相应的一般动物构成模式。这时如果让他们突然观看鳄鱼、巨蜥、大象、犀牛等热带地区的动物,他们就一定会觉得丑,甚至恐惧。

在美学史上也曾有大量的论者主张“美在于型式”。实际上,他们所指的主要就是“在陌生中发现熟悉的模式”这种审美现象。

关系审美的例子:假设你长期生活在内地,偶然有一次来到海边(或观赏一幅描绘大海的油画),极目望去,你不仅看到了阵阵波涛,还看见了影影绰绰的海岛、渔船,甚至几只飞翔着的海鸥,总之,看到了所有那些和大海有着密切关系的东西。那么,尽管这些海岛、渔船、海鸥看上去都很模糊,并不能直接使你产生图式、范式或模式方面的美感,但你依然会觉得这景色很美,因为你在这景色里发现了有关大海的那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你从书本、图片及影视节目中所熟悉的。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在美学史上,还是在当代,都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和谐就是美”。实际上,从本质上来看,某个事物的构成本身是否和谐或几个事物相互之间是否显得和谐,全在于我们是否能从中发现我们所熟悉的某种模式或某种关系。和我们所熟悉的某种(关系)定式相符合,我们就觉得和谐;不相符合的,我们就觉得它别扭、不和谐。拿第二章开头举过的例子来说,一张床头柜摆到床上去,一把椅子摆到床头柜上去,我们就会觉得不和谐,因为它违反了我们所熟悉的床、柜、椅之间的关系定式(我们所熟悉的关系是:床头柜在床的旁边、椅子在床头柜旁边)。总之一句话,和谐的本质在于它符合我们头脑中有关事物之间关系的定式,不和谐的本质在于它违反了这些我们所熟悉的关系定式。

最后,和熟悉的关系相搭配的,主要是陌生的排列和组合,以及陌生的角度。

明白了审美愉悦感产生的原因(在陌生中发现熟悉)之后,那么,审美丑感产生的原因也就很容易弄明白了。简单说,正像前面所分析过的,若你在陌生中发现了“反熟悉”,那你就会产生厌恶感、丑感。当然,若你在陌生中既没有发现熟悉的东西,也没有发现“反熟悉”的东西,那你就既不产生美感,也不产生丑感(这种情况很少见,一般情况下均能产生哪怕轻微的美感或轻微的丑感)。上述结论可以制成简单表格如下:

 

 

 

 

反熟悉

 

 

 

 

 

需要说明的是,若在陌生中发现的“反熟悉”过于强烈,那么,丑感就会转化为恐惧感。过于丑陋的人会使人感到恐惧,道理就在这里。不过,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历史上南美秘鲁印加帝国的印第安人第一次看见西班牙殖民者骑兵时的感受。由于印第安人没有见过马这种动物,他们误把骑在马背上的西班牙骑兵和马本身当成了一体动物。可以想见,这种极度反熟悉(有一个人头又有一个马头)的怪物对他们来说有多么可怕,以至这些人数众多的印第安勇士们在少数西班牙骑兵面前不战而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