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 武陵仙山 天生福地
武陵仙山白云飘 熊波摄
光泽大地 刘宽明摄
清逸秀丽、岚雾萦绕的武陵仙山。刘永锋摄于中塘
武陵仙山位于黔江石会镇,国道319线旁,距黔江城28公里,为武陵山脉腹地、川鄂边境名山。山峰绵亘十余公里,山势峻峭,奇峰兀立,危崖深谷,云缠雾锁。主峰海拔1092.8米,与主峰对应的羽人山,山势陡峭,突兀不齐,秀丽如屏,誉为“羽人仙鬟”。
清逸秀丽、岚雾萦绕的武陵仙山。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黔江区重中之重,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加大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修复力度,一座雄丽多姿、绿树叠翠的美丽仙山给海内外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武陵仙山绵延渝、鄂、湘、黔4省(市)、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大山脉,那就是巍巍武陵山。武陵山是褶皱山,长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贵州的凤凰山,海拔2570米。武陵山脉覆盖的地区称武陵山区,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武陵仙山,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蔚为壮观的砂岩大峰林地貌风光。有专家到黔江考察之后在技术性评价报告中写道:“武陵仙山具有不可否定的自然美,因它拥有壮丽而参差不齐的山峰,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清澈的湖泊、溪流,还有美丽无比的溶洞和阴河。”
峰峦秀拔、雾掩绿树,美如蓬莱,仿佛给人一个碧翠的梦境。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武陵仙山上古木参天,绿叶婆娑,林荫蔽日。许多珍稀植物点缀其间,如红豆杉、黄杉、铁尖杉、水杉白豆杉、马尾松等,被誉为“松杉王国”。林中有麂子、金钱豹、黄猴、野猪、獐子、锦鸡等动物出没,赋予武陵仙山勃勃的生机与灵气。以武陵仙山为中心的19.2万亩的广阔林区已被批准为“黔江国家森林公园”,八面山范茫林海,称之“绿色皇宫”。
秀媚的武陵山水 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武陵仙山的春、夏、秋、冬,阴、晴、 朝、暮,气候万千。云雾是武陵仙山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等形态。雨后初霁,先是膘胧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
羽人,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飞仙,与其他的仙人不同,有翅膀。古代中国神话和宗教中指修炼得道长生不死的人,或指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武陵仙山的白云,象幻化的飞仙翅膀,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武陵仙山山峰因砂质页岩风化剥落而姿态万千,如公孙相携,似婆媳悄语,象八仙赴会,似动物世界……因势赋形,惟妙惟肖,峰林造型景体完美无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其羽人山、公母山、八角庙、双石墩诸峰都有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传说,令人暇思。主峰海拔1092.8米,登临峰巅,一览群山,岩峦层叠,青山如波,白云如絮,峰云相携。
林木掩映、清幽宁静的农舍,恍如世外桃源。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武陵峰万仞,突兀镇黔江,立峰颠,览群山,见青山如波,白云如絮,峰云相携,万千变化。微风徐来,含烟凝碧,奇峰隐约;骤风突至,云海翻腾,诸峰匿迹,月白风清之夜,看孤峰凌霄,琼阁飞起,疑为仙境。主峰对应的羽人山,山势陡削,突兀不奇,秀丽如屏,誉为“羽人仙山鬟”。武陵山的峰顶原有一真武观,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2年),庙宇坐落在四块小平台上,每台建有一座木质结构的楼宇,共百余间。月白风清之夜,看孤峰凌霄,琼阁飞起,疑为仙境。当年这里曾是朝山问道的圣地,与贵州的梵净山、四川峨眉山齐名。
武陵仙山(武陵仙山香山寺)距黔江城区16公里,集佛、道、儒于一体,曾与峨眉山、梵净山齐名,是渝东南宗教圣地,是养老、养生与养心的好去处。来源:黔江政府网
梵音渺渺武陵山 。香山寺座落于黔江区石会镇武陵仙山主峰脚下,为香客朝拜武陵仙山的第一站,供朝山香客沐浴、静心和休息,因此又名接官殿。来源:黔江政府网
悬崖峭壁,峡谷幽深。古人信佛尊道,在此峰巅,修建寺庙一座,取名“真武观”,险峻清幽、暮鼓晨钟。悬空的建筑,远远看去,犹如给这座山峰戴上一顶富丽堂皇的官帽,而大雾天,又似悬浮的空中楼阁。一副“玉笋凌霄曾向瓶中靡珠露;山环皓月好泛钵里现昙花”的山门对联,独特的描述了该寺的宏伟气魄和佛教意境。武陵仙山真武观 莫天正摄 来源:国家摄影
武陵仙山曾为朝山问道的圣地,这里的宗教始自汉唐,盛于明清,清代曾与贵州梵净山、四川峨眉山齐名。武陵仙山佛、道、儒三教并存,极盛时庙宇广布,寺僧数百,香火繁华。其真武观、香山寺、观音阁、天子殿、川祖庙、莲峰寺及朝山大道上遍布的小庙充分体现了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可惜在“文革”中大部分被毁,现仅存香山寺、天子殿主殿、真武观山门等遗址,但依然从中可以透视出当年的宗教盛况。
武陵仙山 鸿业集团供图
武陵山一直都是古代文人墨客游历黔江时的必游之地,留下很多关于武陵山的诗歌。黔江古十二景中的“武陵雾雨”、“羽人烟鬟”即属于武陵山。邵墪《武陵雾雨集句》写道:“西风吹雨叶还飘(李洞),洒幕侵灯送寂寥(杜牧)。薄雾崖前秋漠漠(灵彻),片云头上晚潇潇(雍陶)……”生动描绘了“混茫一色,渺无涯际”的景色。 清代川东道张九镒在《石塔峰》一诗中,用“三千丈落银河水,十二楼飞阆苑钟。嵋雪峡云俱有态,画图还缀碧芙蓉”,描写了武陵山的优美风景。清代诗人龚绍南则在《咏黔邑武陵峰》中吟诵:“钟声飞落三千界,石骨雄支半壁天,自是僧家玄妙处,拈花约坐已成仙。”描述了当年真武观香火旺盛的景象。黔江籍的大文人陈景星也多次登武陵山,在《九日游武陵山》中他写下:“一笑登天上,群峰俯脚跟。雨收山路滑,云起寺门吞。”
武陵仙山落日余晖。 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据考证,当年的真武观后面曾有《武陵诗》碑,上刻有《武陵诗》,据说是写于明代,“天生福地武陵山,峙立乾坤不等闲。联峰落脚培金脉,玉笋冲霄捧翠盘。一剑云横喷紫气,九天星彩映元关。神功默默资民命,戛音传声四海沾。”晚清名臣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到酉阳主考,路宿于此,登山而流连忘返,吟诗赞曰:“尚爱此山看不足,每逢佳处辄参禅。”张之洞曾为真武观捐设“冲天殿”,据传殿中置灯,夜间周围十里左右能见。
武陵仙山辉煌的落霞。 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武陵仙山落日 谢华摄
“文革”中,武陵山的寺庙大部分被毁。黔江区10多年前就启动了重建计划,昔日的武陵山已更名为武陵仙山,成为“黔江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2002年,香山寺修缮竣工开放,上山的步道、公路也已修好。武陵仙山保护开发的规划一直在进行,近年来加大力度保护性复修。该区负责人表示,武陵仙山要深入研究论证旅游开发、古迹恢复等工作,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设计,强化生态保护,挖掘宗教文化,科学适度有序开发,增强可游性、可观性,提升景区品质。也许不久,当游客来到武陵仙山,就能欣赏到这座川东名山当年“万壑围群树,千峰捧一楼”的壮丽景象。
云霞相映、色彩绮丽的夕阳,灿若锦绣。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夕阳衔山,构成一幅动人的剪影,交织成一幅飘动的画面,装饰着武陵仙境。 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武陵仙山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山衔着山,山抱着山。千山万岭,峰峦叠障。武陵仙山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居住,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秀丽的风景,其中武陵山脉主峰——真武观,奇峰石怪,为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俗,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不为外人所知,但是这里的民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武陵人已经走出“有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桃花源式梦想生活的禁锢,他们正在走出大山,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这块土地正在成为中华大地腹心地带的一颗倍受关注的璀璨明珠。
蔡律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