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三代的赋税(一)


         一、夏商西周三代的经济政治情况

  据古籍记载,自夏禹至西周灭亡(约公元前2200年左右到公元前774年),共约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商代以后,形成了地域广阔经济发达的奴隶制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大国之一的历史。商代以后,形成了地域广阔经济发达的奴隶制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大国之一
  恩格斯指出:“在田间耕作产生以前,要有极其特殊的条件才能把五十万人联合在一个统一的中央领导下;这样的事大概从来都没有过。”说明农业生产同国家的关系。在三代,从土地制度上说,主要是奴隶主占有制。国王直接管理王畿之内的土地,王畿之外的土地,则按等级分给诸侯,诸侯再把受封的土地,分赐给大夫,大夫 分给自己的臣属。被分占的土地,虽然贵族之间可以彼此交换,但因国家规定“田里不鬻”,所以,在三代时土地买卖的现象是没有出现的。
  农业收入是奴隶主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三代国王对此都十分重视。夏禹对农业确实是作出了贡献;首先,区画九州,疏浚河流,消除水患;在此基础上,平整土地,开挖沟渠灌溉系统;在耕作时,顺应节令变化,适时播种与收割。史书上说“行夏之时”,就是说,夏以后的农民,学夏的办法,四时八节不误农时。由于有了一套合理的耕作技术,所以,粮食产量比以前多了。传说禹臣仪锹造旨酒”,说明这时有了足够多的粮食。不过应该承认,由于这时使用的仍然是木石农具,所以,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很低。到商代,生产状况有了较大的变化。甲骨文有 、 等字形,说明井田制在商代已经巩固下来。当时,开始有简单的协作,“王大令众人 思”,由于农业的发展,粮食生产多了,这时开始建立仓库储存。甲骨文里的“ 字,同廪,就是仓库。在这时,农村普遍栽种了桑麻,家里还喂养牛、马、猪、羊、鸡、犬等畜禽。到西周,农业生产工具开始有金属的钱、 出现,耕作方法有了改进,通常利用耦耕,《诗经》记载“十千维耦”,“千耦其耘”,是说当时有成千上万人在一起从事农业劳动。这种宏大的劳动场面,说明了当时农业的盛况。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和交换的发展。大约夏代已由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进入商周时期,青铜冶铸业得到重大的发展,从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器,不仅数量多,品种多,而且制作精美。司母戊方鼎重达八百七十五斤,可见当时的冶铸技术已具相当高的水平。出土的铜器,除礼器外,还有供贵族使用的容器、兵器、乐器和车马饰物。青铜还被用作刀、斧、锛等工具。此外,相传夏敏感仲造车,即已有木工。商代,漆器和丝织业也已发展到一定水平。西周时,除了官府手工业外,已出现了农民家庭副业的民间手工业,虽然属于自给自足性质,但为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开创了新路。
  商业萌芽于商代。西周初年,朝歌(今河南淇县)即有商代遗民用牛车载货经商的事。这属于近地交换,交换的大多为生活实用之物。不仅如此,商代商人还从远达千里或数千里之遥,运来奴隶主贵族所需之物。从商代遗址中,常出土海贝等物,海贝大量生长在印度洋和南海岛屿附近,我国大陆不产此物,可见商人涉足之远。出土文物还可证明,西周已用贝作交换手段——货币,从殷墟文字“贝十朋”可资为证。当然,商周之附,商贾同百工一样,多隶属于贵族,即“工商食官。”尽管如此,还是证明了,在商、周时期,已有了脱离农业的专业工匠和商人。
  据出土文物和铜器铭文王锡金百 ”,“贝十朋”等记载中可看出,这时海贝、铜贝等已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是顺应生产发展,剩余生产物的增加,交换的扩大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奴隶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国家政权机构、法制、制度也逐渐在完善。组织政权的目的,主要是维护统治阶级权益,巩固其统治。传说禹曾设官分职,制定出最早的刑法。商代的“八政”,“西周的“三事”、“六官”之设,五刑之罚,土地之分封,井田之制,赋役之征。所有设官分职、兵戎钱谷之事,都属政权建设的一部分,这一切说明,奴隶制国家在巩固自己对奴隶统治的同时,各种职能机构,也日益扩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