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
这是笔者的一个旧稿,尚没有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成稿后也没经采访对象审核。离开帝都后,一些旧稿与其被闲置,不如陆续发出来让那些始终在老衲主页里淘金的小编们再淘一次,也许还能在某个公号上鼓捣出一个“原创”来。不过就采访对象对工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判断,对中国企业的了解程度,包括对企业家精神的了解看,重新审视此稿,还是觉得很有价值,值得一淘。
期待出现一批华为式的企业
——专访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丹辉博士
文 / 潘国尧
最近几年,媒体有关华为的报道不断,一向远离媒体的任正非也几乎成了网红,要么是接受《财富》杂志的专访,要么是陪国家领导人出访,甚至连打个车都被人拍照传到了网上……这也难怪,作为中国通讯产业中唯一可以叫板世界的制造巨头,华为至于世界,本身就是谜一样的存在,神一样的难以捉摸。
但不管怎么说,华为是唯一一家真正为中国制造在全球争脸的优秀企业,任正非是远比那些市值大佬更值得尊敬的中国企业家。那么,在整体经济形势依然在往下走的今天,在如何保证不死成为不少企业当下发展战略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来讨论寻找下一个华为、寻找下一个任正非这样的话题吗?
有高人说,判断一条真汉子的标准不是勇往直前,而是触底反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在经济形势不被看好的时候,就越应该谋篇下一个更高的目标。带着这样的想法,记者(以下称“Q”)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丹辉博士(以下称A),请她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Q:您是长期从事工业经济研究的学者,您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怎样的判断?
A:当前的经济形势从面上看确实在往下走,对此,可能有些企业也比较着急,但我认为没必要,整体形势往下走,并不等于说个体的企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这与当下企业界的基本表现也不符。中国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发展的速度肯定是要降下来的,表现在有些政策层面上确实有收紧的迹象,这可能会对有的企业构成发展的困难,但这种困难只是相对于过去那种跨越式的发展而言的,在新常态下,应该对企业面临的困境区别对待,哪类企业可能比较容易应对眼前的困局,容易过关,而另一类企业可能会比较难。就是不能一说GDP破七,企业就没法活了。
Q:华为总裁任正非在接受《财富》杂志记者专访时强调华为其实并没像大家说的那么好,华为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对此,您怎么看?
A:华为近年来的表现一直不错,2016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5216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371亿元,应当说,这样的表现出现在一家中国企业中,是非常不容易的。过去的几年中,网络上大家可能会对BAT的关注更多一些,比如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圈了多少钱,腾讯向智慧产业拓展占领了多少城市等。这些热闹的表象使得很多人减少了对华为的关注。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不少人还有意夸大华为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炒作员工跳楼新闻等。华为给中国制造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特别是自主创新这一块的贡献非常大,舆论这样对待华为,显然是不公平的,但也是没办法的,毕竟华为是做实体的企业,无论是生产现场还是产品特色,它的显化程度肯定比不上网络公司。因为前者是直接面向大众的,面向消费者的,而后者更需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行动。
Q:与BAT比,华为更低调,而与那些动辄数百亿上千亿在海内外投资并购的国企比,华为更稳健,那么互联网企业、国企中能产生新的华为吗?
A:关于国企中能否产生华为这样的企业,这个问题离谱,因为华为本身是一个民营企业,下一个华为,肯定必须是出现在中国的民营公司中,怎么可能出现在国企中?这没有可比性。至于会不会出现在国企中,也不好说,因为国企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担当。因此在发展目标上跟华为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至于BAT之类的互联网公司中能否冒出华为式的企业?我是这么看的:IT产业,电子商务,包括BAT在内的这些企业目前应该还处在成长期,在自己的行业内还有成长的空间,没必要去往制造业方向努力,因为既然是寻找下一个华为,那肯定是要在制造业中寻找的是吧?BAT之类的互联网企业,虽然已经积累了充裕的资本,但现在他们更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尽管BAT也在搞资本运作,有的还在投资实体经济,但是总体看,现在整个制造业不缺资本,缺的是像华为那样的创新驱动能力。在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往下走的时候,互联网企业选择投资实体经济也要谨慎,因为这类投资的回报时间会比较长。特别是新兴产业领域,变化比较大,技术的发展趋势很难预估,如果出现大的变化,前期的投入就会归零。
Q:华为的成长是不是受益于国家政策或者宏观经济发展环境?
A:这么理解也是不确切的。我认为华为的成长关键取决于产业。通信设备在中国过去的30年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国内市场的规模巨大,如果没有华为,也可能会有别的企业冒出来。因为这个产业面对的是国内巨大的需求。正是因为在国内良好的产业环境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方面的经验和资本实力,华为才能去国际市场参与更高层面的竞争。当然华为在技术创新方面确实比别的任何企业迈出的步伐都要大,产业化程度也比较高。由于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加上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总的需求量又比较大,所以一定会催生华为这样的巨人型企业。
Q:像任正非这样优秀的企业家能否培养?
A:华为的成长与它所处的产业发展背景相关,但是也与企业家有很大的关系。民营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企业的领导人还是很关键的。企业领导者的素养如何,他给企业打下什么样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一个成功民企前100年的历程。因此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或者为这样的企业家冒出来创造最优的环境,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这种情况也不单单出现在民企里,一个国企或者别的股份制企业同样需要一个像任正非这样的优秀企业家的引领才能成为百年老店。
关于企业家的培养问题,如果是创业型的企业家,实际上是没法培养的,需要他自身的能力去完善自己。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总体上还是有利于企业家和企业成长的。以前企业家要冒出来,主要靠他自己经验的积累,靠市场的机会,靠自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但是这种成功率不是很高。
但现在国家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正在逐步完善,创业型企业家的意识和理念也得到了新的提高,同时现在的人才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所以更容易冒出成功的企业家。
Q: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寻找到下一个华为?
A:这样的命题不够全面。我认为不是寻找下一个,而是要寻找下一批华为这样的企业,寻找下一批任正非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我认为,能够出现一个或者几个华为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在整个企业界,能够营造一个好的氛围,涌现出一批华为式的企业,让他们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经受考验,获得成长。所以重点是要锁定一批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创新驱动的、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能够在市场中打拼的、符合市场竞争规范的这样的民营企业,并靠这样的企业支撑实体经济的基础,那将是大家更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前,我还是很期待实体经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须要有很强大的实体经济的支撑,而且这种实体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我对前些年学界和一些地方政府倡导的提高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不是说服务业非要在实体经济中占据多大的比例,关键是企业的创新是否活跃?你的企业能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你能否为员工创造更好的收益?你能不能生产出有很高竞争力的产品?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比例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没必要去设定一个必须要达到的标准。
Q:您更希望在哪个领域里出现华为式的企业?
A:我本人也参与了《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调研工作,我现在从事的也是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工作,所以从我本人的意愿看,我更愿意看到在这个领域出现一批华为式的企业。因为在这个领域,目前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民营企业也比较活跃。当然,也要考虑到这个行业原有的一些市场秩序,比如电力设施,国有企业基本上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一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机会。有的行业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像新材料方面,不是靠三五个人的小作坊式企业就能搞起来的。
在这样的领域,民营企业必须了解行业的大格局,必须明确自己是在跟什么样的企业竞争,而且还要明白,自己有没有能力去跟大企业竞争。实际上有的行业你一旦进去了,就能发现有些事是做不起来的。比如像中联重工,其前身是一个研究机构,有充分的人才储备,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才能逐渐做大。如果只是一个纯民营的小型企业,一开始就想进入那种高大上的项目中,想博得大的成功,是不现实的。在高科技时代,民营企业最好还是要与一些研究机构合作,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机制优势,整合好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这样才能有比较理想的发展结果。
Q:要成为华为式的企业,应该注意什么?
A:在制造业领域,企业的投资方向一定要准确,一些大的企业投资失败的案例还是比较多的,这主要是方向判断上的失误造成的,就是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对于产业领域的技术革命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导致在智能手机的研发上落后于时代。但是对于一般资本而言,投资制造业应该是一个长线选择。不少制造业资本过去转投房地产业,不单是因为这个产业的赢利空间大,主要是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国家在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很大,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一些制造业资本也有许多短线成功的案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由建设型向着质量效益型的转型,再去投资这类产业的风险在增大。
而对于那些没有制造业背景,甚至没有成功运作过实体经济的资本,就更应该谨慎投资。至少对项目的选择要看清楚,比如恒大,在积累了大量的房地产资本后,就开始选择转型发展,做矿泉水,做保健品,但都没能坚持下来。所谓做熟不做生,产业资本在选择新的投资领域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是进入一个自己都不甚了解的领域,要担很大的风险,一定要谨慎。
Q:华为式的企业成长需要怎样的社会环境?
A: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和制造业文明,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基本的情况就是大而不强,虽然也有华为这样名列全球五百强的民营制造企业,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提供更好的环境。中国企业在制造业上赶超发达国家也有我们的优势,比如到现在为止,还是拥有低成本的研发人才。华为在过去的30年中如果没有大批量的低成本研发团队,如果没有相对比较宽松的劳工环境,也是很难冒出来的。在华为的通信设备行业,有爱立信,有诺基亚,有朗讯,现在这些企业基本上被华为甩下了,这不是说人家创新不够,关键还是中国的市场需求给华为创造了好的环境,同时这也与中国人才的效率和用工成本有很大的关系。总体来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制度红利、全球化红利等,催生了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可以这么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我们不仅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还拥有许多廉价的人才。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比较快,但没有很好的工业化基础,我们的工业文明过程实际上是脱节的。制造业的发展,要吸引一些高端的要素和人才,形成一个服务体系。反过来看,服务业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就没有了需求。如果制造业不转型升级,就越来越难吸引那些高端的人才。
Q:华为式的企业成长需要怎样的人才支撑?
A:企业的成长十分需要人才的支撑,但是人们普遍担忧的是现在中小学生中,对理工科的兴趣爱好有下降的势头。比如日本,为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包括工业机器人、三D打印技术在内的制造业,特别重视理工类人才的培养,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学校教育环节和招生环节,特别强调要把最好的生源吸引到理工科去。像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制造业一直比较发达,工业文明形成也比较早。但是我国的近代工业文明出现在满清政府末期和民国初期,很快就被战争摧残,建国以后,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工业,虽然也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但是毕竟基础不是很扎实。虽然现在我们也在宣传大国工匠之类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形成工业文明的氛围。但这不是光靠宣传就能起到作用的,如果工人的收入结构,社会保障水平,工人的社会地位等没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特别是全社会没有形成那种重视工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年轻人还是很难对制造业产生兴趣。
将来,随着工程技术人才收入的提高,加上90后00后加入制造业的创新团队,他们会带来更多有活力的文化。关键是我们现在要加紧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工业文明意识的培养。一代人总比一代人强,他们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肯定要比他们的前辈更多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一代人还能否凝聚在像华为这样的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下,这又是一个问题,必须创造更加活跃和开放的企业文化体系。
Q: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从小培养学生对制造业的兴趣爱好?
A:很多国家的学生,其实在知识素养方面根本没法跟中国的学生比,我们的高中生掌握的数学知识甚至都超过一些国家大学生的水平。但是在动手能力方面,在创新能力方面,在耐心,责任感等方面,中国学生却差多了。比如在一些企业的工作岗位上,有不少是需要员工耐心地按部就班的工作状态,琢磨工艺,琢磨自己的岗位职责。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里,一些技工的素养是极高的。尽管这样,日本还是拼命在力推制造业,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培养对制造业的爱好,学习工匠意识。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启发和引导,就是成功可以有各种选择,不是你非得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应该设法让学生自己选择,根据他的兴趣爱好来选择。
对大国的制造文化,工业文明的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应该给年轻人更多兴趣爱好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往一个方向去引导。比如有些工匠的培养,不见得非要你把数理化等学到很高的程度,只要学生有动手的兴趣,有对工作岗位的热爱,有恒心,就可以了。将来的社会发展是多元化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是多样化的。国家在教育政策方面是可以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国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会给以很多的直接接触制造业的机会,我们应该在课程的设置中有更多的参观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有各种的动手体验和各种培训的机会。
此外,还要解决孩子以及家长的价值导向的问题。中国人喜欢只争朝夕,我们应该在制度逐渐完善的基础上,让更多浮躁的心态逐渐沉淀下来。有的人会认为,我赶不上那一趟,好像整个人生都会受到影响,这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建立了一个公正的、合理的、稳定的制度体系,使每个人都能正确设置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制度设计上,特别是在分配体系的设计上,一定要做出大的调整。以前我们的政策是鼓励一部分人走在前面,未来会让大家在一个基本面上竞争和生活,这也是我们深化改革所要面临的任务。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下,这些目标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收入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但是我希望今后能解决这个问题。落实到企业界,我希望会有一批像华为这样的明星企业冒出来,但是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踏踏实实做配套,努力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贡献自己的能量,形成厚实的企业土壤,只有这些企业都做好了,华为式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