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材山柴山到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总纲中,增写“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表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既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林业发展的大方向,又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林业发展的总要求。绿水,源自青山;青山,源自森林。治水之本在治山,治山之道在兴林。善治国者必治水,善治水者必治山,善治山者必兴林。兴林治山,盛世之举,强国之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新时代的林业工作者,要切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努力开创“兴林治山”的新局面。要对标“美好生活”、“优美生态”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寻找发展差距,加力追赶超越。

  过去,曾实行了“以钢为纲”、“以粮为纲”、“以材为纲”的政策。那个时代,在人们眼中,特别是林业人眼中,绿水青山即是木材薪柴、材山柴山。砍伐树木是人们走上山林最主要的缘由。富有“材情”的人们,看中的树木即是木材薪材。这是“要命的”材(柴)。因为,树干也是“森林的主干”,一旦索取树干,必然意味着结束树的生命,意味着毁掉森林生态系统。由此,“绿水青山”演变为“濯濯童山”,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走向崩溃边缘。在21世纪来临之际,中国掀起了“五大革命”:农业革命使得更少的耕地可以生产更多食物,为退耕还林(草)创造了机遇;工业(城市)革命转移了劳动力和人口,让山林得以休养生息;材料革命,能源革命替代了木材薪柴需要;中国加入WTO,贸易革命引发了国际森林替代。这“五大革命”,拯救了中国森林,推动了林业发展转型,林业供给侧结构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体现为“五大转变”:即从生态应急型向生态恢复型转变;从生活支撑型向健康促进型转变;从初级原料型向全产业链型转变;从国土增绿型向家园美丽型转变;从乡村单一型向城乡复合型转变。这“五大转变”,推动“绿水青山”从“材山柴山”时代走进“金山银山”时代。如今,当人们看到“绿水青山”时候,也就看到了“金山银山”,看到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脉和靠山。

  新时代新林业。新林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去材化”。“去材化”的新林业,就是以美丽中国、美丽陕西为目标的林业,就是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林业,就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林业,就是服务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林业,就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林业,就是创造更加优美生态环境的林业,就是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之基的林业。

  新林业新使命。新使命,就是“对标美丽”需要,寻找和破解林业的“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比,与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比,现阶段林业“不平衡不充分”集中表现为不绿、不全、不美、不高、不适,即林业“五不充分”。(1)不绿:国土空间“不够绿”。陕西是森林大省,森林覆盖率已恢复到43.06%。然而,与61%的林业用地面积相比,现有版图则显得“不够绿”,扩张绿色空间潜力很大。(2)不全:生态系统“不健全”。现有森林,大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完整、不健全,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残缺的森林”。陕西是“完整森林”面积较大的省份,秦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但是,森林碎片化、岛屿化问题依然突出,水源涵养功能、大气调节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发挥得很不充分。(3)不美:生态环境“不优美”。走进新时代,人们期待身边树更多,绿更浓,景更美,期待生活环境更加多彩芬芳。与这种美好期待相比,现在的园林景观、田园景观,不仅数量短缺,质量不高,且品味不够,显得“不优美”。(4)不高:科技水平“不够高”。林业科技贡献不仅低于农业科技贡献,更低于世界强国林业科技贡献。林业科技水平不仅“不够高”,显得“还很低”。(5)不适:森林服务“不适应”。新时代的人们对森林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好森林“不适游”。多数自然风光优美、森林生态优越的区域,因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薄弱,很难适应城乡居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保健养生等消费的需要。

  新使命新征程。在结构形态上,“去材化”后的新林业由森林业、园林业和果林业三部分组成。新林业是生态林业、生活林业、生产林业“三位一体”的“三元结构”林业,是以森林业为主体,以园林业、果林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林业。(1)森林业:生态林业。以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中心,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己任,坚持“生态为纲,环境第一”。进入新时代,森林恢复与重建面临“双重任务”:恢复森林面积与提升森林质量。恢复与重建森林是“跨代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替前进,努力将全省森林恢复至1.6亿亩以上,覆盖率50%以上。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完整,郁闭度、绿度值不高,只是“浅绿色”。提升森林质量,就是增加森林郁闭度和绿度值,健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浅绿色”向“深绿色”跨越。依托优质森林生态、优美森林景观,建设森林+综合体,发展森林服务业。(2)园林业:生活林业。园林业将林业与住建两个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住建部门主抓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建设;林业部门主抓森林城市、森林乡村,以及“大地园林化”。根据居民区、厂矿区,公路、铁路,以及田园、河道匡算,全省园林500-600万亩。美好生活,优美生态,需要增加到800-1000万亩。园林苗木要求高,栽植大苗以及名贵树种是趋势。苗木花卉产业前景广阔。(3)果林业:生产林业。全省果林已达4100万亩,核桃、苹果双超1000万亩。走进新时代,果林业迈入两个“三化”并进新阶段。一个是“硬三化”: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一个是“软三化”:知识化、信息化、技能化。坚持“硬三化”与“软三化”紧密链接,坚持两个“三化”一起抓,做到“硬者更硬,软者愈软”,软硬结合,恰到好处,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果林产业链-知识链-创新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最经典的表达方式,也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至理名言。兴林治山是强国之道,复兴大计。陕西处在国家版图腹心,美丽陕西是美丽中国之心。陕西林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任务异常繁艰。对标美丽,要狠下决心,加快创新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政策举措,顺应新时代,发展新林业,迈上新征程,不辱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是21世纪最重要文献。学习贯彻是硬功夫、细法活。本文是学习体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