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P2P风险专项整治57号文件刚刚下发,要求P2P相关机构对债权转让、风险备付金、资金存管等关键性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后,全国最大的P2P平台陆金所就快速地“响应”了政策号召,果断的逾期了……
12月16日,大同证券发布公告,称旗下同吉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因未收到投资标的返回的本金及利息,需延迟兑付。这款产品正是由陆金所进行代销的,据了解,这款期限为一年的项目,起投金额门槛为100万元,到期时间为2017年12月7日,共有118名投资者投资了该产品,发生逾期的本金及收益总金额为1.39亿元。项目逾期的消息一经曝光,众多投资者涌向陆金所要求兑现,万没想到情急之下的陆金所居然大手一挥,将微信客户群解散,这进一步激化了投资者情绪,陆金所要跑路的消息也随之四起。
事实上,此次事件的脉络十分清晰,陆金所跑路似乎并不可能发生。12月18日,逾期项目标的方——龙力生物已发出相关核查报告,其公司4个银行合计8个账户被冻结,实际冻结金额为441万元。对此龙力生物表示,虽然账户冻结对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公司正积极进行沟通,力争尽快解决账户冻结事项,如果无法妥善处理,公司可能会面临被要求限期清偿并支付相关罚息等情况。你看,事件主体公司态度十分端正,深知借款未还的影响,并没有进行狡辩、搪塞。而作为项目代销方的陆金所,也在积极与大同证券沟通,力求充分保护相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当然,该项目投资者焦急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事件也值得广大投资者重视,不过不是在“看热闹”方面,而是对于P2P平台“去刚兑”的应对。
虽然如今的陆金所已经不全是P2P平台了,此次逾期事件也不是发生在陆金所集团旗下的P2P平台陆金服上,但是这类事件的发生还是值得我们去对P2P“去刚兑”深思。如今的P2P监管几乎年年喊着去刚兑,从风险保证金被禁止、保本保息被取消就可以看出行业的发展趋势。不过,现在虽说表面各P2P平台都积极响应,实际上暗地里还是会对项目进行“兜底”,要不然按照借贷市场的真实逾期率,P2P投资者可能时不时就会面临一场逾期。之所以P2P平台“放不开手脚”,原因就在于平台对资产端的评定系统尚未得到完善,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资产评级,为了正常运营发展,平台不得不将项目风险更多地转嫁到自己身上。
如此看来,在真正的“去刚兑”到来之前,P2P投资者甚至整个P2P行业还将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或许还将出现更多陆金所这样事件,而花费的仍将是投资者的真金白银。所以说,P2P行业的不断前进、完善,靠的是一直在吃亏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