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长工请你留下来


 远方的长工请你留下来

2017-12-19

套用云南民歌中的一句歌词“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讲一小段农业生产中外部性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伊莎白·柯鲁克和大卫·柯鲁克的《十里店》。

柯鲁克夫妇是加拿大和英国共产党员,奉命来中国调查研究农民革命和土地改革。他们于194711月底来到晋冀鲁豫边区的十里店,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安排和规划协助下,观摩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和土地运动,事后写成了《十里店》一书。该书开头部分介绍土改之前十里店的土地占有,阶级关系,农业生产和经营,其中讲到雇佣长工的情况。十里店的地主所雇用的长工,绝大多数来自山后遥远而偏僻的村子。地主选择长工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离家的距离,地主一般不雇佣本村人做长工。“本地的雇佣者总是习惯于回家大小便,这样,使他们的雇主失掉了有用的肥料;而地主是吝啬鬼,他们与其让这些宝贵的肥料失掉,还不如雇佣其他村子的人,如此这般,外来雇工不得不住在地主家内。”(P9)显然,雇工与雇主之间的契约,没有涉及雇工的肥料的权属。如果雇工家住本村,可以回家大小便,肥料就存在自己家里茅房;如果雇工家在外村,不方便回家解决问题,就只能就近处理;如果住在地主家内的话,就只能处理在地主家的茅房了。对雇主来说,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对雇工来说,则是“肥水流入外人田”。这样,长工解决问题让雇主得到好处,也就是雇主利用了长工行为的外部性。可见,雇主之所以倾向于雇佣远方的长工,是外部性在起作用。

不要小看这种“有机肥”,在传统农业中,这可是最好的肥料,是关乎农业丰产与否的重要生产要素。土地的肥力决定生产力,而土地肥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这种“有机肥”。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美国经济学家亨利·凯里(1793-1879)甚至将这种肥料的重要性上升到讨论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的程度上。凯里之所以反对大卫·李嘉图(1772-1823)所支持的自由贸易,是因为按照比较优势原理,美国应该发展种植业,出口农产品。凯里的反对理由是,美国根据如此这般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归根结底是没有出路的。至少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美国长期出口粮食,将导致由这些粮食产生的肥料离开美国土地,长此以往,美国土地的肥力不断输出而没有输入,土地肥力将不断下降。外国不仅进口了美国的粮食,还免费得到美国的肥料。这样,以农业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终将丧失。凯里反对李嘉图的所有主张(他还反对李嘉图所支持的边际生产递减规律和人口原理),他打着科学的幌子,说着似乎科学的理由。实际上,土地的肥力不仅来自这类有机肥,还可以来自其他方面。这方面确有损失,但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来补充。对外贸易导致土地费力降低不能成为保护贸易的理由。我把凯里的这一番歪理叫做“粪便经济学”。

农业的外部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良种的试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等环节,都存在外部性;市场信息及公共设施等,也有外部性的体现。当然,外部性有不同层级的表现,有的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的则表现为个体之间的关系。讨论级差地租的时候,涉及追加投资及其超额收益的归属,也就是级差地租的形成问题。这个问题与外部性有关。如果租地农场主承租之后才对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则这部分投资产生的额外收益属于投资者,不进入地租。如果承租期满而追加投资依然发挥作用,地主就会将这种追加投资带来的更高生产率看成是自己土地的属性,从而对超额收益提出要求权。因为之前租地农场主的承租期已满,而之前追加投资的成果是附着于土地的,先前的租地农场主没办法将其剥离带走。这样,先前的投资就给土地所有者带来了外部性。外部性意味着一项投资或者经济活动产生的好处没有被投资者或者实施者全部获取,也就是说有部分利益外溢了。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可能会导致具有外部性的东西的供给少于需求。因为人们都是自利而理性的,人们都能够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进行成本收益计算,所以一般而言理性的投资者会努力让正的外部性减少发生。至于为什么租地农场主会对土地进行这样的追加投资——在承租期内不能将其效能全部发挥的投资——只能理解为是信息或者理性的有限。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在承租的坡地上修梯田。如果承租期有个三十来年,租地农场主就会修梯田了,但梯田发挥作用的时间可能会有五十年甚至一百年。谁能将梯田的质量正好控制在使用三十年呢?实际上,有了三十年的承租期,承租者就倾向于将经营权当成是所有权,也就是将他人的土地当成是自己的土地了。在承租期内,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收益属于投资者,也就是属于租地农场主。承租期满之后,土地所有者有权收回土地,在续租或者另外选择承租者时,可以将之前追加投资带来的土地质量提高看成是自己的土地的属性,从而要求更高的地租,这就是级差地租第二形态了。

修梯田是维护地力,保护土地的重要举措。在人民公社期间,经常利用农闲修梯田,修水库,修田间公路。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这些工作就很少有人去做了。农村基础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只能通过集体组织来提供。因为这些“好”的公共产品存在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情况,理性的个体都会等待着搭便车的机会。存在土地频繁调整的情况下,修梯田这样的基础性的工作是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的。也就是说,一户人家投入人力物力修建了梯田,维护了地力,虽然在自己的承租期内可以带来好处,但一旦这块土地调整出去,好处就让别人得到了。这就是正的外部性。没有人愿意做傻子,自己栽树却让别人乘凉甚至摘果。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对土地实际上不是那么热爱了,对土地的感情淡漠了。人们不再修梯田,不再植绿肥,不再保护土地,不再培植地力。相反,因为土地是别人的,自己只有使用权,所以人们更加倾向于掠夺性使用土地,比如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你不爱护土地,最终土地也不会爱护你。一开始农业单产在提高,效率在改进;随后土地会变得板结,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率随着大幅下降。为了促进效率提高,又更多使用化肥,更多使用农药,结果陷入恶性循环。如何使农民再度去关心土地,爱护土地,培育地力,保护耕地,关键还是要改变激励机制,而改变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改变土地承包制度。当承包期被延长到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后,农民的行为就改变了。人们不再那么急功近利,不再那么鼠目寸光,不再那么掠夺地力,不再那么破坏环境了。因为承包期的延长,农民实际上将承包土地看成是自己的财产了。对自己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以培植地力,增加肥力,就不在有外部性的问题了。

如果自己家里也有小块土地的话,十里店的外地长工肯定每天都要面临着纠结。长工很舍不得“肥水流入外人田”,但在人屋檐下,一点办法没有。这样煎熬也许会促使长工盘算着下一年要向东家多要一点工钱,以作为他提供外部性的补偿。不过,东家是不会轻易答应长工的。主动权掌握在东家手里,他可以说你要是不愿意“肥水流入外人田”,可以回家去拉啊。东家这样说话就是耍赖,长工也没有办法。不过,所有长工都这样,你一个人为什么哟啊这样各色呢?

 

【加】伊莉莎·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龚厚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