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医路(纪虚散文)之二
作者:刘建国 (张瑞生加以改动)
准备了一下, 4月8日,来到省城某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按理说作为大学的附属医院,不可能有什么差池。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世界上的事情正是千奇百怪。高级知识分子往往有时也会犯低级错误。从近千里的路上长途奔波,我们来到该院门诊楼前。没有熟人,要费很大周折还不一定能住进去。我们只等了几分钟,我妹夫的朋友就过来,问给谁看,我妻子示意给我看,他随口说,“不像有病”。(当时从身体状况看,谁也不会把我当成病人)。我们提出要求住院检查。他是该医院行政部门的,自然与医生联系比较多。听了我们的要求后,便很快去找有关医生。上午9时,我们顺利办理了住院手续,入住到消化内科一病区,入院诊断:胸腹水待查(肿瘤?结核?)。主治医师是个女的,姓戴。看到这些诊断,妻子和妹夫心里沉甸甸的,一种恐惧笼罩弥漫了整个心田。但当大家看到这么大的医院,医生大都是教授和副教授,他们是培养医生的老师,一定会有妙手回春的本领。在恐惧中又充满了希望,特别是住院出奇的顺利,不管怎样的结果,起码马上就可以查个清楚究竟是肿瘤还是结核。即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这时都会认为既然是怀疑这两种病,那就应该分别进行这两项检查。
可是事与愿违。客观现实与人们的主观想法,往往会有天壤之别。自从住进医院后十多天里,基本是一个样子,那就是每天只开化验单。在这种单调“检查,等待,检查,等待”的模式,更让人感到恐惧。每次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又叫患者家属等待下次检查,医生很少询问患者的感觉,家属去问医生,始终得不到明确答案。这时医生的职责就是恨不得把医院所有仪器使用一遍,真正做到医生让仪器利用效率最大化。这背后原因其实很简单,医院有收入,医生有提成,真正实现了双赢的结果。面对家属的询问,这位教授只是模模糊糊的说情况不好,还要继续观察。至于对病人,由于嘴上虽然轻描淡写,说没有什么,目前还要继续检查。但我能从医生的谈话里,也能看出病情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在这种漫长的煎熬中,无论家属和病人所受到的精神上的打击都是巨大的。我一下子瘦了整整十斤。有时买早餐,只买一碗稀饭,一个菜夹饼。两人只吃一个人的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妻子一再安慰我说,到医院就得听医生的话,小心把人家惹下了,吃亏的还是自己。在家人眼里,医生是白衣天使,是救死扶伤的,病人的命运掌握在人家手里,再说了,这可都是专家教授,他们不仅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是大学的医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自然思想水平道德情操要高于一般人。正如一位赫赫有名的人曾说过,对于某位伟人,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崇拜到迷信的地步。
医院不是旅馆,医生每天为我也费尽心思,在做各种检查。在住院的这段时间里,我先后做了彩超/B超定位下腹腔穿刺,抽水化验,查胸水常规/血常规/前列腺超声/腹部彩超/胸片/心电图/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病理/盆腔CT/胸部X光摄影--/T-SPOT,其结果都是阴性。这么长的时间,做了这么多的检查,可是,所有检查结果都没有啥问题。换句话说,这十几项检查都是不必要的,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在血清检查时发现,糖类抗原125比正常人高出三十倍。也许站在医生立场上,他们会认为只有多检查,才可能准确判断出究竟是什么病。可是如果我们做个大胆的设想,医生如果是战争中指挥员,他们这样做这么多无的放矢的无用之功,这样岂不是耽误了许多宝贵时间,浪费许多物资以及战士的精力,最后一定会延误战机。造成战争的失败。当然这都是假设。如果现在有人询查这事,戴教授一定会有许多理由,澄清自己的做法是多么正确。不然在那人才密集的地方,没过几年,她马上又晋升为正教授。
从4月8日开始,至4月21号,多少天的检查,基本上不用任何药物。这也说明,医院对于病情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如果只是白白花去银子还是小事。可是在进行电子肠镜/电子胃镜检查时,反而对对肠胃内壁造成损伤,医院造成的疾病,自然是医院治疗,患者必须全面买单。医生为恢复这种因检查造成的创伤,便开出吊瓶消炎性的液体。这种折磨让我实在受不了了,吃不进饭,休息不好,腰也直不起,腿也提不动,折磨得和真正的病人一样,人整个瘦了一圈,70多公斤的人一下下降到60来公斤。我不想再看了,当时自己觉得,医生把我当成纯粹的实验品,或者把我作为检查仪器使用工具。在我的感觉里,好像医生希望得到一种结果,那就是我是绝症患者,必须做大型手术。可是无论怎样检查也得不到希望的结果。但对于怀疑的结核却从来没有进行检查。原因其实是明摆着的。结核病需要到专门医院救治,如果我离开这家医院,对于医院和医生都是一个损失。我早就不想看了,医生和妻子一直做我的思想工作,她们一再说,要配合,要遵照医嘱,4月21号那天,我和妻子争吵了半天,我决定不看了,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帝安排。作为妻子,自然希望我能够得到彻底的根治,不希望这样不明不白拖延下去,造成亲人的离世。妻子是最痛苦的,一方面要安慰我,还不能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出来。妻子偷偷地把情况反馈给医生后,戴医师说还有一种检查,需要花费五千多元,剖腹进行活检,看究竟是啥病,但是病人比较痛苦。而在某个部队医院做PET/CT检查,非常清楚,可以说一目了然。医师还说,用不了一小时就全部检查清楚了,这家医院是部队医院,非常正规,他们有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经验,就是费用高一些。可是从你们目前病情来看,这里确实一时还难以查清,更主要的是,病人的情况很不乐观,如果不给予及时治疗,后果很难想象。医生的语气充满着无限的关爱和同情,同时又明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治疗的困难程度。天无绝人之路,医生在你最绝望的时候,给你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作为患者,你一定会对医生的话,佩服得五体投地。面对医生的循循善诱,我自然是感恩戴德。听了他的话后,当时我想,费用不管高低,都不是什么事情,唯一的希望就是尽快查清病因。我们相互说妥之后,医师才同意办理出院手续。事后有人总结说,医生既然早就知道有这种先进仪器,当初为何不去推荐,直到十多天后才告诉病人。再说了,这家部队医院无论技术和规模,都无法与二附院相比。也有些尖酸刻薄者认为,这个医生种好了自己的责任田,还要忙着帮助别人去除草。当然现在的社会开放了,说什么话,都无关紧要,自然没人当回事。权当酒足饭饱之后的谈资罢了。而后来掌握到的情报是,这家医院虽然是部队医院,但部分科室承包给了私人。医院这台机器属于私人投资所有,只是挂着医院的招牌,按期给医院交纳一定数量的管理费。市场运作由私人管理 ,他们跟许多家医院的医生私下达成口头协议,在万元之内的检查费,每开一张检查单,回扣一千元,超过一万元的比例会更高。试想,如果一名医生每月给介绍二三十名患者,那收入是非常可观的。当然人们后来又了解到,承包这些科室的是莆田系私立医院集团,他们是医疗市场化用作的高手,仅仅在一个省城,就有他们四十多家医院,在全国,更是如雷贯耳。
在我不懈坚持下,医生于 4月22日给我办理了出院手续。出院记录上描述:因患者腹水渗出液,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高度怀疑肿瘤,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行腹腔镜下探查,若不愿意接受有创检查,可联系外院进行PET检查;出院诊断:胸腹水待查:肿瘤?结核?
出院时,住院药费和检查费合计:18361.57元,几乎每天的费用都在一千四百元以上。医院外住宿费1800元,交通费1250元,生活费等零花费1850元,红包1500元,共计24761.57元。
本想在大学医院有个结果,没想到白白花了那么多的银子。我有时在想,如果是个农民,以每斤玉米七毛钱计算,需要卖掉三万多斤粮食,才能填平这个窟窿。
戴教授开出的各项检查,让我花了一万多元,却没有任何收获,但是毕竟人家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患者,我还是要感激的,再说了当初我才给了1500元红包,现在想起来实在是有点太少,人家让你很快住院治疗,这在一般外地来的病人,简直难以想象。但是后来的事实让我对教授产生了一种不满,我又一次被人家耍弄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