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品质城市建设
陈柳钦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来已久,诗意栖居是人们对宜居生活的终极追求。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形成了一部城市发展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主要的居住地。亚里士多德就曾说,“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因此,“让城市更有气质,让生活更有品质”,也成为每一任城市决策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历史标尺,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理解现代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正在自觉向内涵求突破、向质量求发展的方向转变。《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分别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景观面貌是城市的“形”,功能内涵是城市的“神”。形神兼备、秀外慧中的城市,才是有品位的城市,才是“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影响,有多方面的构成要素,也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诸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市容环境的美丽程度,历史文化的积淀深厚等。这些因素中所蕴含的内在精神的融化与聚合,就是城市的境界。一个有很高境界的城市,才是有高品质的城市。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城市更多强调其生产功能,导致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市民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市民幸福感却在下降。随着大城市病的出现、人们开不得不面对糟糕的空气、拥堵的交通以及冰冷的水泥森林,于是人们开始找寻那些适合居住的城市,为的是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国际城市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宜居城市、幸福城市、生态城市、休闲城市、花园城市等等成为新时期城市转型的新方向,其实质均是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因此,品质城市成为新时期城市转型的新目标和新方向。
按照新的城市转型目标和方向,我国很多城市开展了风风火火的“城市美化运动”,以图尽快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活环境。但实际中,却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一是,品质城市建设要大手笔,大气派;二是,品质城市建设就要现代化、高档化、贵族化、国际化;三是,品质城市建设重点要抓好城市物质空间建设才能显出政绩。于是,尽管城市建设活动如火如荼,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提升,品质成为部分人的品质,人性的关怀和关注缺失。被城市化大潮裹挟的中国城市,空间的格局和人群的联结,不断被打破、分化、重组,这个过程,不断产生新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同时不断制造着分裂的痛楚和冲突的撞击;我们迫切需要认同。
城市品质就像一把标尺,衡量着一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建设的质量与效果。城市品质应当包含经济发展品质、社会文化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公共服务品质、人民生活品质等要素。因此,品质城市不单单是建几个漂亮的公园和广场、修几座摩天高楼,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座城市的“品质”,起码要具备殷实、安全、方便、舒适四个特征,“殷实”就是要有很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安全”就是要实现生产安全和生活安全、“方便”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舒适”就是要生活惬意而幸福。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道出了人们对都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城市,不应仅仅是防卫、交易、生产和栖身的功能性空间,而应是人们追逐理想、缔造精致生活的品质空间。品质城市,不仅能够提供疏密有致、自然生态和人工创造物相融合的物理空间;更能让人们内心安详、梦想驰骋,让人们营造张弛有度的节奏、编织诗性精致的生活;让人们找到精神上的回家之路,生发出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我们要深化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品质作为主导城市发展的灵魂。要坚持品质立市,让城市更有品质,树立追求卓越、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以“精致建设、精明增长、精细管理、精美品质”为导向,把规模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从注重发展速度向速度与品质并重转变,切实把城市功能做实、内涵做深、质量做优,促进多元文化交融汇聚,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要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有根、有魂、有面子、有底气、有温度、有亮度、有价值”,建设发展更有质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的生态型、健康型、智慧型、宜居型、宜业型和宜游型品质城市。特别是要围绕城市品质发展的主题,着力探索建立一套可操作、可考核、可测评、可调控的、行之有效、先进合理、科学权威的“品质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使之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确保城市品质发展有部署、有落实、有成效,推动城市经济社会转型。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