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包容性发展需不断深化


城市包容性发展不断深化

 

陈柳钦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如此,城市亦如此。城市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现象和实体,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也有独特的建设史。有时候,城市的竞争力,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如何成为资源自由交流的平台和洼地,在于能否汇聚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资源。城市的竞争力来自城市的创新能力城市的创新能力来自城市的包容力,因为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城市的外来者有关。没有包容,创新就是无根之木,城市转型发展就更无从谈起。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价值是“包容性”。包容表现为两方面,即个人的包容和制度的包容。前者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后者则是在公共政策中要尊重外地人的利益,让外地人不仅可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还能迅速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圈子,安居乐业,获得深层次的满足感。

包容是衡量一座城市和谐度的重要指数。包容的人文环境和城市品格,增强市民的荣誉感、认同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凝聚智慧和力量,激发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城市全面进步的巨大群体力量。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博大胸怀、是否具有包容性,人口结构是最直观的维度,特别是能否容纳外地人、能否广纳四方豪杰,是判断一个城市包容能力的最核心标准。城市和各种人群包括土著、外来人和流动人口之间,理应形成良性的互相依赖依存的关系。对待外来人口的善意,帮助各种群体在这种开放环境下获取公平的发展机会,既是发展的条件,又是发展的目标比如,一直以来,深圳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中国最著名的移民城市,以其博大开放的文化、融汇百家的气度,率先成为中国设计创意之都。但是,自上世纪后期开始,随着深圳发展战略的变化,其包容性有所下降其实,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的人口结构中,“本地人”和“外来人”的含义是相对的。对于深圳这样的开放性城市来说,不一定非要做城市中的贵族,要进一步淡化“本地人”和“外来人”的区分,放低姿态,知雄守雌,为天下溪,更可吐纳天下,成就雄浑博大。

 城市发展需要包容包容是城市的文化品格一个富于包容精神的城市,其生命力的源泉在于源源不断地从其包纳的对象中吸取深邃隽永的文化活力。这种活力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灵魂,往往通过对象所包含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潜质积累并发挥出来。我们知道,北京是一个复杂的城市,这里有三个世界第一个是权力世界,第二个是老北京势力,第三个是以CBD为代表的民间世界和外来世界。目前,权力、传统与市场三大力量的博弈,使北京的包容度和开放性充满争议未来,北京应抑制权力之手,更加开放包容,而非逐步走向封闭。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只有在不停息的活动中才能保持青春和活力。一旦停顿下来,城市的生命力就会僵化和枯竭。比如天津,取消蓝印户口,以及限房限车,被认为不智之举。天津处于北京之边,在中国的市场体系和权力体系中都很难自处,唯有加大开放力度,在包容中探索新路,在包容中孕育创新,在包容中兼收并蓄,建设包容之城,容纳四方人才,才有可能在区域竞争中胜出

    城市的快速扩张,难免会造成“碎片化”生存的群体,这部分群体与其故土之间的承续被城市所切断,游离状态的生活也使这部分群体较难获得发展的公平与机遇。但一个“包容性的城市”则不同。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不论财富、性别、年龄、种族或宗教信仰,均能利用城市所提供的机会参与生产性活动。包容性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城市人际环境的根本取向。城市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把人类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获取的成果不断包容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那些落后的、不利的因素会在认识和检验中被消除掉。一般来说,创造、张扬新因素的主导趋势是包容,控制和阻抑旧因素的主导趋势是排异。当城市的组成对象和元素处于内在的紧张时,其包容度就趋小、而排斥性增大,而当内部呈现松弛状态时,其包容度就大,排斥性就小。城市包容性发展决不仅是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更要有社会的进步;不仅是城市整体上的发展,更是组成城市的人体——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财富的创造,更是财富的共同分享。城市的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城市主体—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城市是由不同的异质个体所组成的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相对稠密的、相对长久的聚居地,不同的个体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城市的发展要具有包容性,正确认识到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建立包容性的城市环境,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逐步解决存在的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使每个人都能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城市包容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城市协调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管理者是否以民为本公正行政的重要标尺,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检验标准。让城市更加包容,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发全民的创新创业热情,吸引人才,营造城市发展的持久活力,真正实现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让城市更加包容,就是要大力提倡兼容并包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营造宽容失败、崇尚开拓的氛围,建立容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永葆不竭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激情。让城市更加,就是要加强城市硬软环境建设,树立包容大气的城市形象,大力推进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理解宽容、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

包容彰显城市的境界、胸怀和气度,为城市赢得发展的良机。塑造包容的城市精神,是不同城市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的一种新态势。无论是“十三五”还是“十四五”,我们的城市都应该以包容性发展为主线。当然,城市践行包容性发展战略面临多重制度瓶颈亟需从政府绩效评价制度、财政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关键环节探索制度重构的路径选择和配套政策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