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的人生智慧(一)
得不足喜 失不足忧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氏的处世观
中国自北宋之后,理学逐步兴起达到了中国儒学思想的高峰,理学从根本上革新了儒学,使儒学成为一种真正的哲学思想。北宋时期有“濂、洛、关、闵”四大学派,使北宋儒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他们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实践着“为天地立心”的学术使命。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张载,他提出“四为”之教成为后世文人安身立命的标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非常有名气,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精神指向。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曾国藩就是继王阳明先生之后,中国近代的一位圣贤之士,张载的“四为”之教用在他身上十分恰当。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曾国藩这个人。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去世后不久,清廷专门为他制作了《御制碑文》称他为:“阐程朱之精蕴,学茂儒宗”,充分肯定了曾国藩的德行。
曾国藩一生如果以张载的“四为之教”衡量的话,“为天地立心”是指曾国藩的以躬行儒学立身处世的人格魅力,“为生民立命”是指曾国藩组建湘军,在晚清垂危之际能够平息太平军之乱,使生民免受动荡之苦。“为往圣继绝学”是指曾国藩在乾嘉学风大盛,学界对宋儒的经世致用非议四起之时,他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使得湘学得到发扬,成为晚晴儒学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为万世开太平”从曾国藩先生一生的为人、为官、为学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晚晴有着担当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让天下和谐太平盛世。
我们要了解《曾国藩家书》的思想主导,就必须先了解曾国藩先生一生的精神旨趣。我认为曾国藩先生一生如果从为人、做事、为官三个方面来讲的话,具有如下特点:
坚持“慎独”的为人观。所谓“慎独”就是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用甘肃大儒段思容先生的一句话通俗的就是“独居防心,群居防口”。当年清代湖南大儒王闿运拜访曾国藩时,因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有功,拥兵数十万,湘军占据中国半壁江山,王闿运力主曾国藩起兵一举推翻清廷,二人在谈话当中,曾国藩至始至终一言不发,最后安排下人送走王闿运时,下人发现他在桌子上用茶水写下两个字“妄人”,不久曾国藩主动提出裁减湘军,很多湘军子弟被遣散回原籍,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为人是何等的谨慎。
坚持“务实”的做事观。曾国藩一生坚持的就是儒学自宋代之后的“经世致用”的精神,他非常反对乾嘉之后的风气,专注于学问的考究而无视社会现实,无视一个读书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从《曾国藩家书》上完全可以看出,曾国藩不是一个虚伪自私的封建卫道士,他在给家人的书信当中很多次提到学以致用,从他个人而言对亲人他能够体恤关爱,照顾到邻里百姓,对士兵而言他能够严明军纪成为晚晴能够作战的一支劲旅。他的书信当中贯穿着一个思想就是务实致用的做事观,把从书本上学来的儒家修身之道,用于实践当中。
坚持“有作为”的为官之道。曾国藩一生可以说前半生是为官,后半生是治军。但是无论是为官还是治军,他都能够有所作为,他的作为来源于他对儒家思想价值的信仰,更来自于他不拘泥于俗套,敢于创新。在“西学东进”的时代浪潮面前,曾国藩处乱不惊治军推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推崇“礼治”,做官做事治军,一切都符合规矩,符合礼仪之道,记得当年太平天国攻陷苏州之时,曾国藩的军队因缺乏资金,向当地商户借款,当时一位店内小哥未经老板同意将这笔款项借给湘军军官。不久,这位小哥就失业了,流落苏州街头。当太平天国事件平息之后,借款的湘军军官如期还钱时,发现帮助过他的小哥因为借款一事而失业,于是由湘军出资给这位小哥在苏州办了一个最大的钱庄,这位小哥就是后来的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这个钱庄的名字叫“阜康钱庄”。
上面是我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曾国藩先生的情况。下面,我们说一说《曾国藩家书》,曾氏的《家书》无论从数量而言还是从思想而言,足以成为我们研究学习曾国藩的最有用的资料,当代研究曾氏《家书》的人非常多,我们不想从学术的角度去探讨曾氏的学行。这里,我想从曾国藩先生的具体的书信来带领大家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从而学习他的为人处世。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三家书(1843年)
这一年曾国藩32岁,他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取名《过隙集》,取时间如“白驹过隙”之意。在这个册子里他给自己订了个每天的目标: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从此之后,曾国藩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天天写《过隙集》,就是为了念念欲改过自新。曾国藩还曾给儿子写信,反省自己的不足。他说:“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则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这一年的八月初三,他在给父亲曾麟书写了一封家信,内容十分详细,因为过去古人没有什么手机之类的通讯工具,书信成为他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在这封信中,我读到了三点:
第一,曾国藩先生对族人的体恤与关爱。信中提到了他的一个叔叔,日子过得很紧迫,他说:“楚善叔有信寄男,系四月写,备言其苦,近闻衡阳田已卖,应可勉强度日,戊戌冬所借十千二百,男曾言帮他,曾禀告叔父,未禀祖父大人,是男之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曾国藩本人那时候在京城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就在同一封信的开始,他说:“男目下光景渐窘,恰有俸银接续,今年尚可勉强支持,明年则更难筹划”。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先生的宽仁之至,不至于现在一些人做的“一人升迁,鸡犬不宁”。曾国藩在心中劝说他父亲:“求祖父大人代渠谋一安居,若有余资,则佃田耕作”。
这件事情的对于我们人生的启示在于,我们做人要时时处处心怀悲悯之心,时时处处要看到那些穷苦的人,尤其是自己身边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常年在外,老家难免有乡亲求拖办事,我的想法是尽己所能万不可退却。中国儒家思想当中有“仁者爱人”的思想,“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什么是“仁”?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别人的不幸自己要学着分担,《曾国藩家书》当中这样的事情非常多。
第二,在这一封书信当中,他在询问六弟曾国华考试时说:“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奋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先生在《岳阳楼记》当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是同一层意思,就是如何面对人生的得与失的问题。曾国藩在这里想告诉我们,所有的获得都是预期当中的事情,因为你的辛苦耕耘总会有收获,所以得不足喜。失不足忧,失去的不必为其耿耿于心,只要心中的理想与初心不变,失去的总是暂时的。曾国藩教育他的弟弟,不要因为外物的得与失而干扰了人的本心,所以他说:“总以发奋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明兴衰,更能在历史当中找回自己。
第三,读书的方法。曾国藩在指导九弟曾国荃读书时说:“九弟阅《易知录》,现已看至隋朝。温经须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主编吴乘权,又名吴楚材曾与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读书最忌讳什么书都看,什么书都没有看完,一知半解。曾国藩想通过这样的读书方法告诉他的弟弟,人做事如同读书一样,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今天,我们的资讯已经让我们目不暇接,但我想告诉大家一定要有所取舍,否则时光不再后悔莫及,另外一定要读纸质书,虽然电子书很普及,但纸质书能够圈点,能够记下我们阅读的心灵史。从读书可以看做事,做事同样要有轻重缓急,对于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有始有终,这种对自我细节的要求,往往决定我们生活的质量。
读《曾文正公家书》,也需要一字一句的读,只有这样去读书才能够感受曾氏一生为人处世的大学问、大智慧。这次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次《弥尔讲堂》我们讲“曾国藩家书的人生智慧之二”——兄爱弟敬,如何处理兄弟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