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PPI同比涨幅均扩大,但无通胀隐忧


 2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

相比于去年12月,CPI同比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PPI同比涨幅扩大1.4个百分点,双双呈现上涨势头。从去年10月,CPI过“2”之后,市场上对通胀的关注就多了一些,尤其在去年11月份PPI大幅上涨到3.3%之后,市场的通胀预期更加明显。有论调认为,2017年要谨防通胀。如今,1月份的数据显示,CPIPPI同比涨幅均扩大,相信未来几天市场上为通胀造势的论调会更多。

然而,以目前的情况看,担心通胀还为时过早。诚如,国家统计局官员所言,1月份CPIPPI同比涨幅扩大是受春节因素影响。春节期间,居民异常旺盛的吃穿住用行消费,拉高了价格指数。该价格指数没有剔除春节因素,不足为据。事实是,由于缺乏货币基础,通货膨胀尚不足为虑。

其一,央行在有意收缩流动性。考虑到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央行24日发布公告称暂不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由此始直至213日重启逆回购,连续9日没有逆回购操作,资金呈现净回笼状态。即使13日,央行进行了1000亿的逆回购操作,但当日有1900亿逆回购量到期,当天依然回笼资金900亿。显然,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让央行始终把流动性水平面保持在市场需要的水平,谨慎投放资金,保持物价稳定。

其二,外汇占款持续减少。2015年,外汇占款开始出现减少势头。2016年减少趋势依然延续。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两年,外汇占款减少共计超过5.1万亿元。外汇占款的增加对应的是商品和服务的流出。因而,外汇占款事实上就是没有商品和服务对应的货币。每增加一块钱,通胀的风险就增加一点。反之,外汇占款减少,则通胀压力减轻。

当然,从国内看,通货膨胀缺少货币基础。那么从国际上看,是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可能?可能性也不大。输入型通货膨胀最主要的路径就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上涨推动国内商品价格上涨。特朗普上台后,期望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制造业回流和加息打击金融资本而提振美国经济,造成美元呈现升值趋势。这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呈现跌势。故此,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国内商品价格的可能性极小。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自然也极小。

当前最重要的是保证财政政策积极有效,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实体经济。倘若因对通胀的顾虑而过于紧缩货币,必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有损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