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17】07 神农时代
何中良
《现代易学原理》第一章 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摘录)
第五节 神农时代
在上面《伏羲时代》一节中,我们已经确定:
伏羲元年(公元前5354年)甲寅年。
伏羲时代(公元前5354年甲寅年~公元前4094年丁未年),共计1260年。
伏羲时代之后是神农时代,下面介绍确定神农时代的过程。
一、 古代文献记载
《易传·系辞》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说明神农时代在伏羲时代与黄帝时代之间。
关于炎帝神农氏,《帝王世纪》、《通志》等等历史记载都不一致,简单说来,我们采用清代《历代通鉴辑览》的记载数据作为推算依据。
清代《历代通鉴辑览》记载:
“炎帝神农氏,都陈,迁曲阜,以火纪官,初艺五谷,始制医药,立市廛。”
“帝崩于长沙之茶乡,葬茶陵。在位一百四十年而崩,传八世。(谯周曰:自神农至榆罔相承八代)。曰:帝临魁(炎帝子,在位八十年),帝承(帝临魁子,在位六十年),帝明(帝承子,在位四十九年),帝宜(帝明子,在位四十五年),帝来(帝宜子,在位四十八年),帝哀(帝宜子,又曰帝居,在位四十三年),帝榆罔(帝哀曾孙,神农氏之政,至帝始衰,诸侯携貮帝,居位之五十五年,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降封帝于潞,神农氏遂亡。)凡五百二十年,而黄帝氏作。”
二、 神农时代的确定
《历代通鉴辑览》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自神农至黄帝共计520年。
下一节《1.6 黄帝时代》中,我们可以确定: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
由黄帝元年往前推算520年,可以确定:
神农元年(公元前4094年)丁未年,
神农时代(公元前4094年~公元前3574年),共计520年。
依照清代《历代通鉴辑览》记载,神农相传八世,对应时间如下:
神农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4094年~公元前3955年);
帝临魁在位八十年(公元前3954年~公元前3875年);
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3874年~公元前3815年);
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3814年~公元前3766年);
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3765年~公元前3721年);
帝釐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3720年~公元前3673年);
帝哀在位四十三年(公元前3672年~公元前3630年);
帝榆罔在位五十五年(公元前3629年~公元前3575年)。
神农元年和神农时代的确定,完全与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相符合。
三、 神农时代大事年表
我们依据清代《历代通鉴辑览》的记载,给出神农时代大事年表如下:
表1-5 神农时代大事年表 (何中良 编制)
序号 |
神农时代 |
大事记 |
1 |
神农元年(公元前4094年)丁未年 |
神农即位、都陈(河南淮阳) |
2 |
神农二十四年(公元前4071年)庚午年 |
制定神农历法 |
3 |
神农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955年)丙寅年 |
神农帝陟、葬长沙茶陵 |
4 |
帝临魁元年(公元前3954年)丁卯年 |
帝临魁即位 |
5 |
帝临魁八十年(公元前3875年)丙戌年 |
帝陟 |
6 |
帝承元年(公元前3874年)丁亥年 |
帝承即位 |
7 |
帝承六十年(公元前3815年)丙戌年 |
帝陟 |
8 |
帝明元年(公元前3814年)丁亥年, |
帝明即位 |
9 |
帝明四十九年(公元前3766年)乙亥年 |
帝陟 |
10 |
帝直元年(公元前3765年)丙子年 |
帝直即位 |
11 |
帝直四十五年(公元前3721年)庚申年 |
帝陟 |
13 |
帝釐元年(公元前3720年)辛酉年 |
帝釐即位 |
14 |
帝釐四十八年(公元前3673年)戊申年 |
帝陟 |
15 |
帝哀元年(公元前3672年): 己酉年,即位 |
帝哀即位 |
16 |
帝哀四十三年(公元前3630年)辛卯年 |
帝陟 |
17 |
帝榆罔元年(公元前3629年): 壬辰年,即位 |
帝榆罔即位 |
18 |
帝榆罔五十五年(公元前3575年)丙戌年 |
帝陟 |
四、 神农历法验证
《路史·炎帝》记载:
“炎帝神农氏。……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天下号曰皇神农。謂乱時不殖、乱氣作沴,乃纪上元、调息朔以端啟闭,拂焄蒿、辟尸隰以逃民害。三朝具於摄提,七曜起於天关,所谓太初历也。”
《资治通鉴外纪·神农氏》记载:
“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原注:元年己巳,或云辛丑、壬午。)”
神农时代是原始农业大发展时代,神农继承了伏羲历法的原理和方法,对伏羲历法进行改造,以月亮朔望月为依据,规定历月长度为29.5日,一年354日,一岁366日,五年二闰(每五年增加二个闰月)。
神农历法历元:神农二十四年(公元前4071年)庚午年。
查阅《寿星万年历》5.05可知:
公历 公元前4071年2月20日(大寒);
农历 己巳年十二月初一日(朔日)(大寒),(农历建寅);
农历干支历 己巳年丁丑月甲寅日(朔日)(大寒);
换算:
神农历 庚午年正月初一日(朔日)(元旦)(大寒),(神农历法建丑);
神农干支历 庚午年丁丑月甲寅日(朔日)(大寒日)(元旦)。
神农历法规定,以丑月为正月,以丑月大寒日为正月初一日,神农历法建丑。
显然,公元前4071年2月20日(农历己巳年十二月初一日),这一天既是大寒日,又是朔日,这一天就是神农历法的元旦,完全满足神农历法历元的要求,完全满足古代文献关于“元年己巳”的历史记载。
神农历法是中国第一部太阴历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太阴历法。关于神农历法的详细论述,请看第二章(2.4 神农历法)。
神农历法充分说明,我们确定确定神农历法历元(公元前4071年)庚午年是合理的,确定神农元年(公元前4094年)丁未年是正确可靠的。
五、 神农时代的考古学证据
神农时代(公元前4094年~公元前3574年),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
神农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资料如下:
1、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2800年)(甘肃天水大地湾);
2、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
3、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河南三门峡仰韶);
4、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四川巫山大溪);
5、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山东泰安大汶口);
6、马家滨文化(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3100年)(浙江嘉兴马家滨);
7、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内蒙古赤峰红山):
红山文化遗址,1971年发现,1979年发掘。
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的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红山文化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细石器工具发达。陶器以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红山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ca5257541876a61d564e00bb)
综上所述,大地湾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滨文化、红山文化等等遗址的发现和考古资料证实,神农时代(公元前4094年~公元前3574年)的确定是可信可靠的,是完全正确的,与《易传》、《帝王世纪》、《通志》、《路史》、《历代通鉴辑览》等等历史文献记载相符合。
六、 神农文化遗址考古年表
综上所述主,《神农文化遗址考古年表》如下表1-6所示:
表1-6 神农文化遗址考古年表 (何中良 编制)
序号 |
神农文化遗址 |
考古年代 |
地区 |
发现时间 |
1 |
大地湾文化 |
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2800年 |
甘肃天水大地湾 |
1978年 |
2 |
河姆渡文化 |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 |
浙江余姚河姆渡 |
1973年 |
3 |
仰韶文化 |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
河南三门峡仰韶 |
1921年 |
4 |
大溪文化 |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 |
四川巫山大溪 |
1959年 |
5 |
大汶口文化 |
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 |
山东泰安大汶口 |
1959年 |
6 |
马家滨文化 |
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3100年 |
浙江嘉兴马家滨 |
1961年 |
7 |
红山文化 |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
内蒙古赤峰红山 |
1971年 |
从《神农文化遗址考古年表》可以看出:
神农时代,中华民族遍布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
神农时代的最大特色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多达24万斤(折合120吨)以上,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充分表明神农时代原始农业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2017-1-1何中良摘录于《现代易学原理》第一章第五节 神农时代)
《现代易学原理》作者 何中良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