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实业资本投资对于被投资国的经济影响(之一)


理论上而言,从事实业投资的外国资金进入被投资国以后,其对于被投资国的经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外国资本的投资方向以及外部生产要素的流入程度密切相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被投资国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较为充沛的条件下,外国资本通过对被投资国进行投资的方式,可以实现由外币形态的资金向被投资国的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物化形态生产要素的转化,通过上述转化,将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物化形态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生产出新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在这种实业投资模式下,外国投资资本进入被投资国进行实业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将以外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向被投资国以生产要素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进行转换的过程。假设被投资国在外资投资之前,其经济发展遵循了商品价值总量与使用价值总量相互平衡的规则,那么,在外国资金与本国物化形态的生产要素如资源、技术、劳动和管理等相结合的背景下,其必然会增加一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无论这些生产要素通过组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增量使用价值能否分摊这部分由于外资进入而出现多余的价值,从静态和动态来看,单纯地侧重与被投资国存量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外部资本介入,在很大程度上会加大被投资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从外部资本所转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中所生产的产品使用方向来看,如果这部分产品供国外使用,并且被投资国不能通过从国外进口相应产品的方式,实现进出口的收支平衡,那么,其将进一步加剧被投资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2.在被投资国由于经济不发达,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如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等价格相对较低,外国资本对于被投资国的投资,通过外国资本与上述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出比国外同类产品成本更低的外资引进模式下,一方面,外国资金通过与被投资国物化形态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其由外币标价的价值形态向以被投资国物化形态生产要素作支撑的使用价值形态的转换,如前所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被投资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另一方面,这种以相对成本优势为切入点的外国投资,其与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的产品出口之后,如果被投资国不能通过进口的方式,实现收支平衡,那么,其会将进一步加大被投资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3.在外国投资资本依靠技术优势,通过对被投资国的投资,将其所拥有的技术与被投资国的资源、劳动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出被投资国不能生产并在被投资国国内销售的产品,以此获取超额利润的外资投资模式下,外国投资者以技术作为表现形式的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被投资国在产品生产技术上的不足,通过外资投入的技术与被投资国资源、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出被投资国不能生产的产品,一方面满足了被投资国的生产需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投资国的投资需求。从通货膨胀角度分析,虽然外部技术与被投资国没有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加大了被投资国的货币供给[1],但是,由于外国技术加入所形成的更多产品的有效供给,将在很大程度为这些新增货币提供有效的使用价值形态支撑。当然,这种有效供给的实现,必须满足以下假设条件,即假设外国技术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被投资国的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外国技术与被投资国生产要素组合生产的产品,是能够满足被投资国或其它国家生产和消费需要的有效产品,而不是重复生产的无效产品;如果通过技术与被投资国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方式,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其对于被投资国也是有利的。因为,外国技术的进入,充分发挥了被投资国前期闲置的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了被投资国的生产效率。而这些生产要素组合所生产的产品出口,在很大程度增加了被投资国的产品进口能力,从而为被投资国通过进口的方式,进一步满足本国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如果被投资国通过技术与其它生产要素组合所生产的出口产品,在出口之后不能通过进口的方式,来实现被投资国贸易收支的平衡,那么,外部技术在被投资国的货币化以及资源、劳动和管理等被投资国本国生产要素的货币化,将在很大程度加大被投资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如果被投资国在引进外国技术的同时,能够对之加以消化吸收,并将这部分外国技术转化为被投资国自身的技术,甚至在此基础上实现本国技术上的超越,那么,这种外资投入模式下的外国技术引进,一方面可以从生产品和消费品两个方面满足被投资国的需求;另一方面,被投资国对于外国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为被投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1]其主要表现由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货币化而导致的货币供给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