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中国篮球为何好於中国足球?
中國籃球第一人稱謂語主席。
順便說幾句,化解中職籃分權,籃球人管理籃球事業。CBA處於職業高原,無憂無慮又不能高枕無憂。一方面,國家隊始終無法"無天;另一方面,CBA讓人審美疲勞。姚明曾經携中職籃逼宮,可以為今天的結局圓滿。
中國足球老問題始終無法解決。甚麼問題?管理問題嘍。中國足球始終沒有一個共識的戰略目標,且管理處潛意識里我們聯賽的那些優秀本土隊員素質文化較低,記得十年前就有人提議讓郝海東,范志毅當主席。最近有說副主席也可以考慮的,蹊蹺的是亞洲足球先生沒有成為主席,而渴望一枚奧運會金牌的姚明成了籃協主席。
形而上,國際上,專業人士成為協會領導幾乎遍地都是。為什麼?師傅領進門,。
不管籃協還是足協,還是其它協會,都是協會。甚麼叫協會?簡單說,為本行業服務的社團組織。組成部分,本行業領導幹部,優秀員工,政府部門相關人士,退休相關人士,學院派,海外版。從構成,或者說,從協會性質,(不細說),都必須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接。
書歸正傳,中國足協和籃協的管理同屬體育總局,原則上基本相同,看起來更無差異。或者可以看成是兩者管理模式是完全一樣,那這樣一來,不同就在於思路上。歷史原因,或者說國情。在思路上,籃協一直比較主管,成績又一直比較好;足協由於足球水平的限制,一直以來都嘗試改革,換言之,不管足協主席是誰?都處於不自信的狀態,表現為:王的樹立自信,閻的過於自信,謝的盲目自信,南的沒有自信,韋的差異自信,後面的足協主席我印象不深,基本歸結為蔡的管理自信。這是管理層問題。
除了傳統優勢之外,籃球在人們心中有一種生活情結,說的消極一點,不管國際比賽如何?籃球繼續不斷。而足球,被賦予的第一運動意義上了國家體育的頭條。而中國足球國家隊想為國家爭光,始終沒有一個主觀和客觀穩定思路。這都不是不清楚的事實。再加上組成成份上,籃協的管理始終在體制內統一有為;足協,大家都看到了,沒有一個主席被認可過,反過來攻擊體制,而實際上籃協足協差不多。
倒回去看看籃協和足協原始構造。籃協成立的思路是管理全國籃球運動,足協成立思路是聯合所有專業人士共同把足球水平搞上去,當然也包括管理足球。應該看明白了,籃協是統一思路的潛意識,足協是尋找合適管理模式的內需。甚麼時候足協能找到合適足球發展邏輯,這還牽扯到成績相對而言,還有管理層意識主管。
借此姚明當選主席之際,足協不要再"管理"自己了。形式或體制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管理人員組成是不是懂足球,有能力。比方,中國國家隊,請里皮當主教練就是個非常成功的舉措,說白了是把懂足球的人放在了合適的管理位置上。由此可以得出:假如讓里皮來當足協主席那會不會成功?有人可能又突出國情和體制質疑,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迷路(米盧)把我們帶進世界盃,誰還介意米盧的國籍?
張海勤 2017-2-24¥0715於廣州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侵權,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