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指数实证分析(第七稿)


经济指数实证分析

——邵阳市经济实力与全省各市州对比研究

 

邵阳市统计局课题组

20161230

 

本文在国内首次采用经济指数法,从发展条件、发展过程、发展结果三个方面构建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3大类10大项25小项细化指标,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2016年)》,运用功效系数法,根据该指标体系的数据及计算结果,得出邵阳市在各市州的经济综合实力排位情况。结果表明:邵阳市经济综合实力67分(百分制,下同),排全省14市州第8位,居中西部7市州第1位。

一、经济指数的构建

(一)经济指数的定义

指数,有数学的与经济学的慨念。1.数学概念:在乘方a^n中,其中的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结果叫幂。2.经济学概念:从指数的定义上看,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指数函数图像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在国内,有上海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制作的发行量加权股价指数和中信指数、新华指数等。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指数 index。在证券投资领域特指:股价指数;股票指数。运用统计学方法编制,反映股票市场总体价格或某类股票价格变动和走势的指标,也称为股价指数或股票指数。根据所涵盖的范围,可分为反映整个市场走势的综合指数和反映行业股票价格的分类指数。指数既是衡量整个市场交易波动幅度和景气状况的综合指标,也是投资者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经济指数(economic index),是反映国民经济变动的相对数。可以是动态相对数,反映分析对象历史变化规律;可以是比较相对数,反映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对比变化,用于排队分析。迄今为止,还找不到一个理论界公认或者统计制度方法确认的、综合性的计算公式和运算结果。目前主要有:1PMI指数,采购经理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2CPI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3PPI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又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4 GDP指数,GDP本年除以上年,反映经济增长。5、股价指数,其概念如前所述。本文设置一套指标体系,计算经济指数,用于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以及各个经济主体排队分析。

(二)权数和标准值的确定

在指标确定以后,权数的确定、标准值的选择,就成为关键,必须经过专家和实际工作者进行认真的研究。首先是权数的确定,我们把构建经济指数的25个细化指标分为3大类、10个大项。其中第一大类发展条件3个大项7个细化指标,设定权数为23;第二大类发展过程4个大项9个细化指标,权数为37; 第三大类发展结果3个大项9个细化指标,权数为40。以此为基准,再分别确定每个细化指标、每个大项、各个大类的权数。其次是标准值的确定,用全省上一年度的各市州最好的实现值作为标准值。

    (三)指标体系构建

在指标选取中,本文不采用常见的PMI指数、CPI指数、PPI指数、股价指数,而是选择与经济有关、指标易取得、实用性较高的10大项25个细化指标进行分析。

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发展条件、发展过程、发展结果三个类别,设置10大项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设置各项细化指标的权重,指标体系见表1

 

1:区域经济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细化指标

计量

单位

权重

一、发展条件(23)

(一)企业个数

1.规上工业企业个数

3

2.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个数

3

3.规上服务业企业个数

3

4.限上贸易企业个数

3

(二)城区面积

5.城区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5

(三)人员

6.常住人口数

万人

3

7.城镇人口数

万人

3

二、发展过程(37

(四)资产、商品房

8.规上工业企业总资产

亿元

7

9.商品房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3

10.商品房销售价格

/平方米

3

(五)存贷款

1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亿元

3

1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亿元

3

(六)车辆、能源

13.民用机动车总量

万辆

5

14.能源消费

万吨标煤

5

(七)人员工资

15.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万人

3

1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5

三、发展结果(40

(八)企业利税、人均收入

17.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

亿元

5

18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3

19.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3

(九)社会需求

20.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

21.零售总额

亿元

5

22.进出口总值

亿美元

4

(十)财政与经济总量

23.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5

24.公共财政支出

亿元

5

25.GDP

亿元

5

合计

100

    (四)计算简述

本文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单个指标的实现程度,然后,依

据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方法计算实现程度。计算过程如下:

1、      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单项指标的实现程度:

 

 

其中,fij表示单项指标的实现程度,i表示市州,j表示指标;Xij表示该市州实际值;指标Xmax表示所有市州中该指标的最大值,Xmin表示所有市州中该指标的最小值。

    2、确定指标权重。指标权重 的确定是以指标的重要程度为衡量标准,采用德尔斐法,即专家评分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3、计算3个大类指标的实现程度。对大类指标内指标评价指数进行线性加权:

 

 

4、计算总体实现程度。对一级指标评价指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出总指数:

 

    二、测算结果分析

(一)湖南省各市州经济综合实力排位

长沙以98.4分排名第1,我市以67.0分排名第8,株洲以72.4分排名第2,岳阳以71.5分排名第3,衡阳以70.5分排名第4,常德以69.5分排名第5,郴州以69.0分排名第6,湘潭以68.0分排名第7,娄底以66.2分排名第9,益阳以65.7分排名第10,永州以65.3分排名第11,怀化以64.8分排名第12,湘西州以61.2分排名第13,张家界以60.7分排名第14。长沙市98.4分,高出其他市州20分以上,雄踞第一方阵;株洲、岳阳、衡阳、常德、郴州、湘潭、邵阳7市,最高72.4分株洲,最低分邵阳67.0分,属于第二方阵,相互最高分差5分左右;娄底、益阳、永州、怀化、湘西州、张家界6市州,最高66.2分娄底,最低分60.7分张家界,属于第三方阵,相互最高分差也为5分左右。

    (二)邵阳市排位明细

1、发展条件:邵阳市得分73.9分,排全省第5、居中西部第1其中:规上工业企业个数1060个,在全省排第5、居中西部第1;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个数112个,在全省排第9、居中西部第2;规上服务业企业个数184个,在全省排第7、居中西部第1;限上贸易企业个数729个,在全省排第2、居中西部第1;城区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在全省排第2、居中西部第1;常住人口726.2万人,在全省排第3、居中西部第1;城镇人口数304.6万人,在全省排第3、居中西部第1

2、发展过程:邵阳市得分65.6分,排全省第10、居中西部第3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总资产762亿元,在全省排第10、居中西部第3;商品房销售面积332万平方米,在全省排第8、居中西部第3;商品房销售价格3055/平方米,在全省排第12、居中西部第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55亿元,在全省排第5、居中西部第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86亿元,在全省排第7、居中西部第1;民用机动车总量79万辆,在全省排第4、居中西部第2;能源消费380万吨标煤,在全省排第10、居中西部第3;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8.2万人,在全省排第6、居中西部第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7249元,在全省排第10、居中西部第5

3、发展结果:邵阳市得分64.3分,排全省第8、居中西部第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49亿元,在全省排第8、居中西部第2;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8716元,在全省排第10、居中西部第3;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21070元,在全省排第11、居中西部第4;固定资产投资1522亿元,在全省排第9、居中西部第2;零售总额745亿元,在全省排第7、居中西部第1;进出口总值11亿美元,在全省排第6、居中西部第1;地方财政收入91亿元,在全省排第9、居中西部第2;公共财政支出432亿元,在全省排第3、居中西部第1GDP1387亿元,在全省排第9、居中西部第2

    (三)邵阳市潜在动能分析

1、发展条件较好,发展基础扎实。发展条件在全省排第5限上贸易企业个数在全省排第2常住人口、城镇人口、财政支出,排第3;民用机动车总量排第4;存款第5;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进出口总值排第6

2、工业底蕴深厚,活力蓄势待发。一方面,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邵阳工业在全省占比一直较高,是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例,19807.7%,排全省第6,中西部第11990年占8.1%,排全省第8,中西部第2。但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种种原因,邵阳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例仅为3.8%。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交通区位条件的快速改善,邵阳工业发展进入了明显的蓄势阶段,年均增速达到12.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特别是到了2015年邵阳工业增速达到9.1%,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2,邵阳工业重焕生机、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3一些指标铺底,上升空间巨大。第一,城镇化率41.95%,在全省居倒数第2,仅高于湘西,说明提高城镇化水平空间很大。第二,存贷比0.43,居倒数第1,说明提高贷款比例、提升存款效益,也有巨大潜力可挖。第三,人均GDP19156亿元,在全省居倒数第2,仅高于湘西,说明提高经济总量,既势在必行又切实可行。第四,在沪深的上市公司,湖南省超过60家,市值7000亿元。长沙市、岳阳市都超过10家,14个市州中,唯独邵阳市没有1家上市公司。要抓紧抓实抓住国家IPO新政,充分利用邵阳县、隆回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国家级贫困县的政策,引导、激励、引进、兼并一批公司,尽快步入国家对贫困地区开设的IPO绿色通道,使上市公司融资功能对邵阳市经济发展的特殊而又巨大的推进作用得以尽快发挥。

    三、对策建议

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要不断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支持和鼓励创业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尽快设立规模企业创新发展专项基金,强化人才保障,积极培育众创空间,制定出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二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按照“高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要求,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工作重点,加快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交易市场平台,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梯队。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农村规模化发展,以现代发展理念、组织形式、发展模式、装备技术和专业人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粮食、果蔬、禽畜等行业标志性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在全省率先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改造升级建材水泥、医药化工、纺织机械、皮革箱包、小五金、打火机等传统产业;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突出培育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新兴材料、环保技术、网络信息、新能源新动力、民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引领为载体,加快建设邵阳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三是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消费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加快城镇化进程,扭转城镇化率在全省倒数第2的局面,使城镇化水平尽快达到小康标准要求的60%

3、筑牢工业回升基础。一是要加强要素保障力度,全力做好服务。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运行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建立要素保障信息收集分析制度,积极应对和化解经济运行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二是要转换经营机制,提升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市大中型工业发展速度大大低于规模工业整体水平,要分析原因,切中要害,有的放矢,分行业、分企业对症下药,缺资金就帮助搭建融资平台,缺人才就帮助做好人才交流和引进。三是要坚持把园区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要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加快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园区投入力度,科学规划园区建设,着力优化工业生产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提高园区产业承载力。

4、提升投资增长后劲。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拓宽资金渠道,抢抓各项政策叠加机遇,广泛科学搜集、精心策划包装项目,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管理笼子,抓好项目储备与争取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政府、银行、项目单位的沟通协调,争取扩大信贷规模,保障开工项目的资金需求。要加大政府债务置换、城投债借新还旧等政策的争取力度,积极搭建政银企社合作平台,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打通投融资渠道,把“海量”社会资金转化为有效投资。三是要实现从“数量”投资向“效益”投资方向转变。对50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要集中要素,集中资源,集中精力,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服务,全面加强工作调度,定期督促建设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提高项目效益。

5、激发消费发展活力。消费的持续“走热”需要从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建立保持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税收体制改革,全力推进收入倍增计划,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二是要积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各类实体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吸收更多劳动者就业。三是要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消费观念,提升消费水平,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四是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积极拓展境外贸易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并协助企业避免贸易壁垒的限制。

促进三驾马车协同拉动。首先要优化投资结构,拓宽资金渠道,实现从“数量”投资向“效益”投资方向转变;其次要全面激发城乡消费市场潜力,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从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多方面建立保持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最后要尽快改变经济相对落后局面,特别是把工业资产第10位、商品房销售价格第12位、能源消费第10位的位置逐步提前,以壮大经济总量。

6、推进人才工程建设。要想方设法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首先,要积极实施引才工程,特别是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的急需人才,以此不断提高企业独立自主进行技术研发的能力。其次,要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广泛凝聚人才。作为人才培育的主体,企事业单位既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和研究环境,又要依据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自主确定高层次人才分配办法,还要坚持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最后,要积极推进人才管理的法制建设,制定以高层次人才评价、培养、引进、激励、流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人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改变平均工资、人均收入在第10名左右徘徊的局面,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速,给科技人员以稳定的个人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预期,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课题负责人:邓联日

      笔:范跃东

 

 

联系人:范跃东,电话:15807393270,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