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选择;反渗透复合膜活性层的厚度和支撑层的压密性与其分离性能息息相关。据此,反渗透复合膜材料的选取原则一般如下:支撑层多选择较为坚韧的材质,如聚砜多孔膜,个别也有选用聚丙烯或聚丙烯腈等;超薄活性层常选择高脱盐的材质,如醋酸纤维素、芳香聚酰胺及聚哌嗪酰胺等,其中交联芳香聚酰胺,因其兼具优异的物质去除性和良好的操作耐久性,成为目前反渗透复合膜活性层最常见材。
制备工艺:超薄脱盐层的主要制备方法有聚合物涂覆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等离子聚合法、动态成形法等,其中界面聚合法,可制备厚度小于50nm 的超薄脱盐层且通量高的复合膜,使用最为普遍。但界面聚合也存在制膜过程复杂、制备成本较高、表皮层厚度不易精确调控、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缺陷。相较于界面聚合法,聚合物涂覆法具有成膜设备与制膜工艺相对简单等优点,但对相应基膜的制备与预处理工艺要求严格,对涂覆液聚合物结构、性质、粘滞系数等工艺参数要求也相对苛刻,同时表皮层厚度也难以精确调控,其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原位聚合法的优点是成膜工艺相对简单,且超薄脱盐层活性材质的分布相对均匀;缺点是所用催化剂价格相对昂贵,对单体溶液的浓度、配方等工艺参数要求相对严
苛,且单体溶液的有效利用率不高。与上述提及的传统复合膜制备方法相比,新型的等离子体聚合法所用的单体并不要求带有特定的官能团,其聚合单体的适用范围大大拓宽。但其需使用较为苛刻的特定反应工艺,如需在等离子体反应器中及较高的负压条件下进行,该方法制膜的重现性较差,这些均限制了其推广与应用。动态成形法最早由美国Oak Ridge 国家原子能研究所提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通过加压闭合循环流动的方式来实现高分子聚电解质在底膜上的沉积,构成具有分离性能和双层结构的复合膜。动态成形法的优点是工艺流程相对简单,膜层厚度相对易于调控;缺点是要求预先对底膜亦采用加压闭合循环流动方式进行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