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里面经常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这应该向军队学习。但是企业和军队毕竟不是一回事,企业是要创造利润的,而军队的任务是守家卫国。
曹操说:“恃武者灭,恃文者亡。”老子的徒弟文子说:“习于行阵之事者,不知庙胜之算也。”意思大概是军队打仗的人不懂得行政管理。
【案例】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立过功的武将们上朝以后没有一点规矩,一边喝着酒一边嚼着肉,还互相打闹,君不君,臣不臣。这时一个知识分子叔孙通给刘邦建议应该制定规矩,刘邦本身也是一个流氓出身,根本瞧不起知识分子,为了表示他对知识分子的蔑视,竟然拿知识分子的帽子当尿盆子,所以当他听了叔孙通这句话之后,说了一句非常粗糙的话:“乃公马上得治。”叔孙通也说了一句:“您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刘邦还算能很快明白,于是同意让他去制定规矩。决定执行的制度就是文武大臣上朝之后首先要三叩九拜,山呼万岁,刘邦坐在上面感觉很好,于是三叩九拜的规矩一直延续到满清。
透过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用战争的方式能够解决问题,但是不一定能够解决经济建设的问题。
用人从来就是事业成败的一大关键。毛泽东早就说过:“当领导的主要任务就两个,一个是出主意,一个是用干部。”其中用人是更重要的决策,第一,影响你的事业成败;第二,这是一种导向,用什么样的人,下面的人就会跟着学,用拼命三郎,就会产生一批拼命三郎。
一、怎么看待人
1.峰谷并存, 峰高谷低
首先,不要求全责备,人无完人,一个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也越突出,这叫做峰谷并存。山峰和峡谷永远是并存的,而且山峰越高,峡谷越低。比如有人在技术上肯钻研,往往这种人在人际关系上较真,容易得罪人。所以,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同时并存的。
2.世界上没有垃圾
有管理者经常抱怨没有人才,实际上是没有发现员工的长处,或者不知道如何让员工的长处发挥出来。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东西。关键是怎样放才是对的。比如企业里面生产线上的副产品可能会变成垃圾,也可能经过处理又变成新产品卖出去了。
3.不要试图改造人
管理者永远不要试图去改造人,美国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一个人小时候是什么性格,到老了还是这样。有人不同意这一观点,当然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与其去教一只火鸡去爬树,不如直接让猴爬树。
作为管理者,管多少事,成多大事。管10个人你就当班长,管100个人,你就当车间主任,管500个人,你就能当老总。如果你只能容纳两个人,就只能回家当一家之主了。
当官是一个容人的过程,要包容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的人。引用鲁迅先生一句话“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就很有限。”
二、如何观人
引用《易经》上的两句话“象事知器,占事知来”。看一个人处理一件事,就可以知道他的前途,看出他的一生了。关于如何管人可以参考几本好书,一是刘绍的《人物志》,还有曾国藩的《冰鉴》。
另外,《吕氏春秋》的《六验》也是很好的看人教材,还有姜太公观人有“看人八法”,诸葛亮看人七法。
【案例】
诸葛亮的《识人七法》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吕氏春秋》的六法从分析人的喜怒哀乐惧苦之情绪开始,人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几本的情绪就只有几种。这根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很像,所有的颜色都是由三种颜色以不同比例组成的。
首先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喜”来看这个人的操守。一个人得意的时候容易“得意忘形”,喜了之后是“喜出望外”,再观察他喜欢和什么人打交道,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第二种情绪是怒,《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善武者不怒”,因为人一生气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三种情绪是哀,人这一辈子总有一些情绪低谷,有的人很善于从情绪的低谷中走出来,因为他能够激励自己,又能激励别人。而有的人却陷里面很难拔出来。管理者应该是最后一个掉眼泪的人,这样才能激励下属去工作,不至于军心大乱。
第四种情绪是惧,交给员工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他不敢接受,说明他不是无能就是自私。有的人不能正确对待这些挫折,证明他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心胸狭窄。
三、如何用人
用人有一个原则就是扬长避短,量才使用。
老子曰:“善用人者为天下”,意思是善于用人的人可谋天下大业。识人第一,用人至上。识人不轻率,用人不大意。 择人任势,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择者要懂行,二是量才而用,三是扬长而用。
另外,我们还要处理好五种关系:第一,德和才的关系,守文之代,德高者位尊;仓率之时,功多者赏厚;第二,长和短的关系;第三,潜和显的关系;第四,亲和疏的关系;第五,好与恶的关系;第六,信和疑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守文之代,德高者位尊,仓率之时,功多者赏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