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开学啦
2017年2月14日。
“开学之际,我习惯读点柏拉图。《申辩》基本上是每学期开学前都要读的。我对自己脱离现实的价值观不是很有信心,因此要不时到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的世界里找点安慰和支持。读完《申辩》之后,感觉有些沉闷和压抑,于是就读轻松一点的东西,选择了《会饮》。《会饮》是柏拉图对话中被认为仅次于《理想国》的伟大著作,它不同于柏拉图其他著作那样深奥而晦涩。它文笔活波,意境清新,表述明了。《会饮》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古希腊学者聚会喝酒,席间以歌颂爱神为主题各自发表演讲。我只讲一下我以为比较有意思的三个发言。一个是医生鲍萨尼亚,他阐述了我们所知道的‘柏拉图之恋’。鲍萨尼亚说,爱神有天上之爱神和地上之爱神,爱因而有天上之爱和地上之爱。天上之爱就是灵魂、精神之爱,它含蓄、庄重、温和、恒久。地上之爱就是肉体之爱,它激烈、活波、刺激、短暂。就古希腊的观念而言,他们所崇尚的正是含蓄而恒久的天上之爱。不过,天上之爱主要是发生在男性之间,而地上之爱则发生在男女之间。这是古希腊人的生活观念,当然也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生活观念。后来发言的有阿里斯托芬,他讲的故事很有意思。阿里斯托芬是个喜剧作家,他曾经写过一部喜剧叫做《云》,主角就是苏格拉底。他说苏格拉底骑在云端,向年轻人传授一些异端邪说。苏格拉底在面临雅典公民大会的审判而为自己辩护的时候,还控诉了阿里斯托芬,说他诽谤。其实,阿里斯托芬只是一个喜剧作家而已,他的喜剧可以理解为是借苏格拉底这样的名人讲个笑话,很难说有什么不良的居心。而且,从《会饮》的情况看,他们的关系是友好而和谐的。阿里斯托芬说,早先的时候,人是球形的,球形的头上有两副面孔,一前一后,所有的器官都是双份的。球形的身体上有四只脚,四只手。因为有四只脚,跑起来很快,再快,就滚动起来。这样的球形的人很强大,甚至可以违抗上天的意旨。上天为此而担忧,于是决定将他们分解,就是用刀将人一分为二。上天希望通过分解降低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服从。如果一分为二还不能有效削弱人的力量的话,就将其一分为四。这样人就变成只脚只手的,只能单跳着行走了。人被分解之后,再将其头扭过来,于是低头就看到自己血淋淋的肚子,胆子就变小了。再往后,上天帮助人将肚皮从两边拉过来,系起来,那个疙瘩就是肚脐。人被一分为二之后,总是思念自己的另外一半,就去寻找(我年轻的时候读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般是女人》,浮想联翩,却又不知所云)。所以爱就是寻找,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就是通过寻找,恢复自己曾经的完整性。原来球形的人,有的是男的,有的是女的,有的是阴阳人。被分开之后,有的男的找到自己男的那一半,有的女的找到自己女的那一半,抱在一起痛哭,慢慢就衰弱而死了。有的男的找到自己女的那一半,就繁衍生子。爱就是寻找,就是实现完整性。这个意境很好。最后发言的是苏格拉底,他的故事不是很精彩,还有些晦涩。他说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存在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存在总在追求无限。所谓爱就是以有限追求和实现无限。比如男女之爱,就是通过生育和繁衍,来实现我们生命从有限向无限的延伸。对于从事文学创造或者思想研究的人们来讲,以有限追求和实现无限就包括精神领域。人们通过创作,就使自己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得到延伸。这也是一种爱的形式。《会饮》最精彩的部分在后面。苏格拉底枯燥的发言结束之后,来了一位美男子。这位美男子是苏格拉底的崇拜者。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崇拜者,除了思想和智慧之外,他还特别崇拜苏格拉底这个人。苏格拉底是个丑八怪,得到了一个美男子的崇拜,实在是怪事。我们知道,在古希腊,男人之间的这种关系被认为是正常的。美男子之前已经喝醉了,到场之后接着喝。借着酒劲儿,美男子向众位朋友抱怨苏格拉底对他的冷落。这种抱怨,颇有些打情骂俏的意味。这东西我们现在想起来会不舒服。不过,抱怨只是表面现象,其核心或主旨实际上是在歌颂苏格拉底,歌颂他坚韧的意志,崇高的品格,卓越的精神。”
“我在读《会饮》的时候,并不知道今天是个什么日子,是个什么节日。中午我来学校上课的途中,看了看微信,才知道今天是这样一个西洋的节日。我看到有朋友转发的浙江大学的罗卫东编的一则微信,说的是经济学家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故事。其中讲到弗里德曼,哈耶克,赫希曼,以及约翰·穆勒。之前我还有些踌躇——要找一个什么样的话题来开始我这学期的课程,看完这则微信之后我就有了主张,就讲一段某位经济学家的爱情故事作为开场白。我努力将其讲成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我希望在这个故事中我可以挖掘出一些超越故事本身的‘意义’来。”
“我就讲约翰·穆勒的故事吧。约翰·穆勒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不仅对于经济学来讲,约翰·穆勒有着重要的影响,就整个西方文化来讲,约翰·穆勒的地位也非常重要。有人说约翰·穆勒影响十九世纪西方文化的发展,这种概括并不过分。约翰·穆勒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创造性的贡献,比如,他的《逻辑体系》,至今还是逻辑学的经典;他的《自由论》,至今还是政治哲学的经典;他的《功利主义》,至今还是伦理学领域的经典;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至今还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我们现在的微观经济学,基本框架还是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中构建起来的,而马歇尔的经济思想,主要来自约翰·穆勒。实际上,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体系,就是对约翰·穆勒经济思想和边际学派方法的综合。约翰·穆勒是著名思想家詹姆斯·穆勒的长子。小穆勒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正在写作《印度史》,他希望借助此书,可以进入东印度公司。他父亲是功利主义哲学创始人边沁的学生,他信奉边沁的学说,并一直在实践边沁的思想。因为家境困难,也因为对传统的正统的教育模式的不信任,老穆勒决定自己来培养儿子。于是在小穆勒三岁的时候,老穆勒一边写作《印度史》,一边对他进行系统的教育。老穆勒对小穆勒人生的规划,就是通过家庭教育,使之成为一个卓越的思想家。小穆勒的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就只是一个学习的机器,老穆勒指导他阅读了一部又一部经典,学习了一门又一门学科。老穆勒指导小穆勒学习经济学,用的是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那一年,小穆勒十三岁。李嘉图的这部经典,就是一部天书,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是读不懂的。老穆勒在写作之余,带着儿子外出散步,一边给他讲解这本书。小穆勒记下之后,回来再笔录下来。这样,一本书讲下来之后,一本书出现了。老穆勒后来将其出版,这就是经济学历史上的另外一部经典《政治经济学要义》,这是詹姆斯·穆勒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老穆勒的目的最后达到了。到小穆勒十六岁的时候,他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与一个接受过全部正规教育的成年人相当了。在这期间,老穆勒的《印度史》完成了,以此为敲门砖,他顺利进入东印度公司工作。后来,在老穆勒的帮助下,小穆勒也进入东印度公司,与他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文书。小穆勒的人生,应该就是这样一帆风顺地展开了。可是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天才的小穆勒问了自己一个愚蠢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他的父亲是无法给他答案的,因为他父亲没有宗教信仰。小穆勒钻进了牛角尖,陷入了死胡同,于是他精神分裂了。小穆勒陷入这样的思想和精神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父亲的教育方式导致的。老穆勒是边沁的功利主义的信奉者。按照功利主义,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对行为的评价只取决于行为的结果。将这样的观念用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时,问题就出现了。生命的最终结果不是死亡吗?莫非死就是生的意义?就我们正常观念而言,这些问题不成其为问题。生活本身就有意义,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但是,对于深受功利主义熏陶的小穆勒来说却是一个问题。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学习,钻研。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生活过。作为一个孩子,他没有玩伴,没有玩具;后来成为青年,他也没有娱乐,没有恋爱。他父亲的观念就是这样的,为了让他成为学者,成为思想家,所需要的就是知识,逻辑和推理。感情或者娱乐,对于塑造一个思想家来讲,是有害的。情感是逻辑的腐蚀剂。没有生活,小穆勒的人生就只能寄托在思想和精神领域。可是,到了二十来岁的时候,小穆勒已经认识到自己强大的思维能力,已经可以预测自己将成为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了。但是,这样的预期并不让他感到快乐。成为一名思想家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几年的时间,陷入精神分裂的小穆勒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后来,帮助他走出精神分裂的,一个是圣西门学派对他思想的影响,另外就是哈迪给他的陪伴和支持。哈迪的丈夫泰勒先生是位商人,是穆勒家的朋友。小穆勒认识哈迪的时候,哈迪已经结婚。穆勒那时候已经是知识界的精英,而哈迪则是一位在思想和智识上难得的能与小穆勒匹配的女子。哈迪是女权主义者,社会主义的同情者,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小穆勒对哈迪的诗才颇为敬佩,他说与哈迪相比,雪莱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遇见哈迪,是穆勒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在此之前,他对于感情是绝缘的,遇见她,生活的新天地展开了。他们艰难相守了很多年,忍受了各种冷眼和责难。一直到泰勒先生去世,他们才结婚。根据小穆勒的自传,在他们的关系中,似乎哈迪对穆勒的影响要多一些。穆勒的思想本来是偏向于思辨,侧重于抽象思维的。比如,穆勒早期讨论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文章,就主张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纯粹性,主张在抽象的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构建纯粹经济学理论体系。而哈迪是一个注重社会实践的思想家。正是在哈迪的影响之下,穆勒的思想开始注入了一些现实性的东西。在他写作他的政治经济学的传世经典的时候,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注重现实了。所以他的著作叫做《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据后来的哈耶克的考证,小穆勒观念上的这种变化,是哈迪影响的结果。穆勒与哈迪成为真正的思想上的同行者,他们还共同写作了《自由论》。在他们相识相爱期间,曾经经历过很多的磨难。因为得不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同情,他们在道德上一直很孤立。朋友疏远了他们,家庭背弃了他们。回想这段往事,他们认识到社会道德的不宽容可能给人的幸福带来的压抑和伤害。于是他们决定合作写一本有关思想和道德自由的著作。那时候,小穆勒患上了肺结核,哈迪陪他到意大利疗养。就是在罗马期间,他们做出合作写作《论自由》的决定。在哈迪的精心照顾下,小穆勒的肺结核好了。而为了照顾穆勒,哈迪却被传染了,最后不治身亡。穆勒和哈迪,他们艰难相守了十五年,而幸福的婚姻生活只持续了七年。哈迪去世后,穆勒将其安葬在她生前最喜欢的一个海滨小城——法国的阿维尼翁。穆勒也定居在这里,从此孤身到老。有生之年,穆勒每天都会去到哈迪的坟头,给她献花,陪她聊天。”
“哈耶克曾经写过一本书,讲穆勒和哈迪的故事,讲哈迪对穆勒的影响。哈耶克这样的大经济学家讲另外一个过往经济学家的爱情故事,让人觉得奇怪。其实,因为哈耶克有过与约翰·穆勒类似的经历,所以他讲这样的故事有为自己进行道德辩护的嫌疑。我今天讲这个故事,只是与今天是这样一个节日有关,与我需要一个话题作为开场白有关。当然,我还是希望我们从穆勒的爱情故事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一些与思想史有关的东西,这样我讲这样的故事就不那么显得无聊而八卦了。能够给我提供支持的是北京大学的汪丁丁教授。汪丁丁开过一门课,叫做《经济学思想史》,后来根据学生课堂笔记出版了。在这个课程里,汪丁丁用一个单元的时间来讲约翰·穆勒,其中用了三分之二来讲穆勒的生平,而讲其思想只用剩下的三分之一。汪丁丁的一个解释我是信服的。他说,一个思想者的思想总是与其人生相关。或者说,一个思想者的人生总会在其思想上留下印迹。像约翰·穆勒这样的思想家,其人生经历丰富而复杂,跌宕而曲折;正是这样的人生,才塑造出他丰富、复杂而且充满张力的思想。我读陈丹青的文集,看他讲到‘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的历史’。我认同这样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