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农民收入与农村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那么农业到底应如何发展呢?如果国家仅仅只是投钱在农村,那国家也会不堪重负,只有农村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农业搞对了搞好了,农村才有未来。我认为农村如何发展,还是应考虑到农村的具体状况而定。
首先农业生产应当效仿企业,进行农业承包制,实行企业化运营。而对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作为国家的粮仓,则应实行大集体制下的企业化管理,但与过去集体制不同。
为什么企业能做好?因为企业是私有制或承包制,实行科学化管理。因此,国家应给农村松绑,虽然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但可以鼓励大面积经营承包,引入资本与股份式运营,在农村实行农场化或农业公司,吸引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承包开发,让企业将农业与工业进行有机结合,做到资源与优势互补,实现从农业的种养到工业的加工生产以及销售、服务的一条龙产业化运营。这样,有可能未来的农村,一边是大面积的农田,一边不远的乡镇上就是对口的工业企业。农业效率提升了,效益也提升了,同时也优化解决了农村的人口,农民再也不用远赴沿海打工,长年累月过着与家人分离的生活。只有这样农村实现就地城镇化,或是本地城镇化,才是真正的城镇化。而当前的中国所谓城镇化是吸引农村人口去城市生活,或是农村人被迫逃离家园去城市与外地打工,这实在是一条使农村走向消亡国家走向危机的不归路。
本来八十年代的乡镇企业就类似于这种模式,但为何到九十年代时中国曾经红红火火的乡镇企业很快走向消亡了呢?那是因为当时的乡镇企业不属私有制或承包制,而是集体企业,多方面受到集体与基层政府的制约。当然,更因为腐败的渗透与影响。另外,也因为当时沿海三资企业在用人方面对内地乡镇企业的冲击,抽离了农村剩余人口,同时农村的各种政策与税收摊派等日益繁重,各种状态之下,农民只有被逼得远走他乡打工谋生。于是当年的农村乡镇企业很快消亡了,而农村在当时也走向了衰败与没落。二十年前那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学到了在城市谋生的技术与本领,再也无法回到毫无机遇的农村。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因为粮食属国家战略物资,因此,当农业引入资本进行承包运营时,通常投资业为追逐高利与效益,按常理是不会去种植生产周期长效益低的粮食的,如果都放任经营,则国家粮库没有保障,最终仍容易导致国家与社会动乱,故国家应对全国农村进行合理地规划。比如对国家主要粮仓的几个大平原地区进行统一规划与要求,对这些区域可以实行大集体机械化经营,但仍以村长牵头进行企业化管理,这样所需的劳动力也并不会太多,员工(农民)工资和奖金完全可比照一般工商企业来设置,这样既能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又能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效率。这种大集体化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集体化是不同的,过去的大集体不是以企业化管理的,收入没与市场挂钩,内部也没有进行奖罚与考核制,而仅只是以行政手段进行处罚管理,即便集体收入再多,也与农民无关,因此农民不会有任何积极性。
其次,对山区丘陵地带,农业不便机械化的,我们也大可不必削足适履去削山变田,这样既投入过大,也较大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结构与生态资源,未见得就会真有效果。应结合自身资源,视地方物产资资源条件适当增设工厂,或以林业、牧业、渔业、以及药材、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或发展养植业,走养植业与加工工业的路线。当然也还可以走农家乐或生态农业、旅游业、打造影业城等等。总之,作为一方之主的村长与镇长,应当发挥自身所认识的人力资源,结合当地物产,创造一定的政策条件,进行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邀请那些本地走出去在外地打拼过得较好的人,如果条件许可,他们大多还是很愿意回乡的。但一个很现实的前题条件是,地方政府应当吏治清明方可,否则严重的腐败,是任谁也不愿前来投资创业的。
当然,说到底以上所有发展构想都应有一个前题条件,那就是农村得有人,没有人就没有生气,当然也不会有商
2017两会之中国农村路在何方?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