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强调文化自信时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我们在强调文化自信时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栗彦卿 2017年03月02日
 
      今天,某刊物发了一篇文章《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和国家竞争实力的基础》,本人系统地看了一遍,主体是好的,可以的,主要阐述加强文化自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作用,即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近现代以来世界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与时俱进的中国化改革与发展。
      但是,文中有这样的一小段内容,是,【经济增长和制度完善并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人们的很多行为和创造力,事实上更多是受思想和观念支撑的,是受信仰、道德、价值观等文化层面的因素所约束和影响的。文化自信缺失会导致制度自信缺乏根基,从而致使凝聚力下降、激励机制缺位,发展力不从心。
      看到这里后,心里就感觉到异样,直觉告诉我,这样机械地理解“四个自信”,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加强文化自信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以及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文化上层建筑,这是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决定作用由形而下基础层面向形而上文化层面的顺向传导,同时,还有能动作用方面的基本原理,就是,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对政治上层建筑具有能动反作用,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能动反作用,有时甚至就是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能动作用由形而上的思想文化方面向形而下的基础层面的逆向传导。当然,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决不是一个等量级可言。
       经济生产力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最基础的和最终的决定作用,其重要性,这里毋庸赘言。而且,在这个前提基础上,政治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居中坚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明确地讲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又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再引用恩格斯的两句话,“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思想文化,总体上来说,是根源于经济的增长和政治制度的进步的,是对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反映,而不是相反。毕竟,经济是形而下的物质层面,政治兼具形而下和形而上,而思想文化则只有形而上,是纯粹的务虚的,不可能比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更管用,不可能会出现“人们的很多行为和创造力,事实上更多是受思想和观念支撑的”的现象。          所以,我们在强调文化自信时,决不能走过头,走上极端,走向唯心主义。
       第二,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精神实质时,应整体和全面地完整地把握,把“四个自信”一起把握,而不能机械地对个别词句把握,无限扩大,如果那样的话,就会不得要领,甚至是适得其反。如邓小平同志在“文革”结束时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时所说,“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在这一个时间,这一个条件,对某一个问题所讲的话是正确的,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也是正确的;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有时分寸不同,着重点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
       是的,本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自信”是一体化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基础上的,是对三者的总括。文化是什么,狭义地讲,是指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广义地讲,切近现实生活地讲,是对人类社会一切文明进步的物质生产方式、规章制度和思想文化观念的总体反映,总概括。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应是后一个范畴,更接近于务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范畴。
       最后,个人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还望请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