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看到陈途亮(Hugo)兄发在个人号 “陈亮途Hugo” 上的一篇文章: 《给职场新人的信》,很有点意思,所以答应他写篇文章回应,以便互相炒作:) —— 在读我的这篇之前,先去Hugo那里读读原文。
其实,Hugo兄是一个在职场人有将近30年资历的老鸟老司机(威动营销 WE Digital 联席创始人及执行合伙人,《社会化营销》及《全民营销》作者,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客席副教授),是个我尊重的前辈师友,他的话对我总是很有教益的,这篇也不例外。—— 我个人猜测,他一定是近日因为某些事情被刺激了,以致不吐不快,我也经常如此:)
他的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大约四点,我简单提炼了一下,大体意思是:职场新人(打工少过五年,三十岁不够的年轻打工仔,不是那些年轻有为家财万贯的创业者),你们要明白——
一、学无止境。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你可能已经懂得很多,甚至以为自己不需要懂得更多,但,实际上这些不懂的更多才是决定你更好的未来;
二、学习老板好榜样。你的老板大部分是你的榜样,你可能在某些方面胜过他(如学习能力、对新事物敏感性等等),但在你真正超过他之前,或许只有你自己觉得很强;
三、放弃自我中心。了解你在企业/职场中的真正位置,也学会了解周边和向周围人学习,一个自我中心和怨天尤人的员工是个baby;
四、就职经历不是资历,更不优质资产资历。动辄跳槽的职场履历当然不能让你获得一个企业更多赏识和机会,甚至不能给你更多求职机会。适当的沉淀和积累是必须的。
我得承认Hugo老师观点,几乎我全部认同,而且我判断非但我这样的年轻人认同,几乎那些50后 60后 70后的老家伙们全认同,它是一种人的职场历史的经验沉淀,更是一种基于这代人“传承”的自主责任感。问题在于:那些新人们为什么要如此? —— 所谓的“自以为是、自我中心、顾镜自怜、自顾不暇,以及自行其道”。
我给Hugo老师的答案是三个:
1,60-70年代的那一群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种下的基因,这些中的“相当一部分”在一种历史、文化和伦理的全部缺失之下长大,成为今日很多职场一族的父母,这些“相当一部分”父母既无理性主义的熏陶,也错过了专业主义的机遇,在他们本能而卑俗的生活观传承下,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的后代具备Hugo老师所期许的必需的那些素质养成和思维训练;
2,如果前一个理由有政治不正确的地方 —— 宣扬了血统论、家庭论、环境论、因果论的话 —— 那么第二个理由则是当今大好局面的结果,即足够充分的就业机会(尽管不代表就业质量)、足够充分的路径自由(尽管不代表理解了选择即承担结果义务)、足够多元的成功标志(尽管狭义的成功是多数人不可得),以及足够混乱的价值取向(尽管价值一次已经丧失其本来含义),或许也可以说,当今路径选择可能性之庞杂纷繁不仅超出了我们的制度和文化的设计能力,也根本地超出了这些新人选择能力;
3,最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 —— 它或许是最重要的 —— 即,专业主义的瓦解、个人就业形态的变化,可能更加根本的是人的生存、发展与狭义职业生活关系的渐行渐远,以及人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的进一步虚拟化、符号化与空心化。关于这一方面,我们研究得还不够,甚至刚刚开始涉及。
因此上,Hugo老师或许将在未来某一个瞬间忽然发现:所有意义符号(职场、学习、老板、人脉、资源、专业、经历、中心、关系、创业)都被重新进行了格式创建。在经历了“前喻”、“并喻”和“后喻”时代之后,我们可能重新回到一个新历史之初的“无喻”时代,这个时代特征是:每一种方式都可以生存,但没有一个方式可以较另外一个方式更加接近人类的集体认同。在这种情况下,Hugo老师的告诫,有点如空谷传音,引发回响的都是“同一个他”;也有点鸡同鸭讲,对话越多混乱越深。
真的好人,都有点悲天悯人;时代变了,智者更容易痛心于现象。如果是“善”的标志都变了,那么这类痛心疾首就会无以复加。坦白地讲,在充分可见的未来,我不认为诸如Hugo老师这般的告诫劝诫除去文化学和美学意义之外,会对新人们有一丝一毫的作用,这衬托了Hugo老师“古典之美、经典之善”,即他的后视镜竟然不能给新人迷恋的未知光明。 这是,令人,感伤的... 也是令人追忆的经典时代的夕阳落幕。
我这篇小短文,只是有感码字,实不足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