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三日(3):又是“供给侧”
2017年4月15日。
浙财大这次主办的会议,主题还是“供给侧改革”。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题的会议,我参加过至少三次了。说实在话,这样会议,只是在解读和宣扬,在模仿和效忠,很难说其中有什么真正的问题和思想,学术和方法。参加这样的会议对我来说倒是很轻松,我只是来会会同学,看看风景,从来也不指望什么收获。想象中的交流和讨论,经常只是一厢情愿。讲台上,演讲的人神采飞扬,唾沫横飞;讲台下,人们在交头接耳,更多的是在低头玩手机。偶尔会有争论,要么是私人恩怨,要么是鸡同鸭讲。
我的自由主义观念一直在作祟。产能过剩的问题,实在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尽管当初的四万亿投资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但当危机缓解之后,应该回到市场主导中去。既然是干预导致了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回到市场。这样来说,供给侧改革顺理成章的应该是放松干预,更多让市场来主导。可上面的声音不是这样的。上面似乎已经有了觉察,有人在混淆供给侧结构改革与“供给学派”,有人试图借“供给侧”贩卖自由主义。坚持意识形态的纯粹性好像比解决现实问题更加重要,为了划清界限,好像还应该强化供给侧改革的计划与干预的特征。这就让人费解了,我们要的究竟是什么?
这次会议的口号好像不是那么响亮,规格也不是那么高。上次南京大学的会议,来了一大群大人物,而且还有人喊出了“共产主义”的口号。这次会议的大腕儿,腕儿好像不是那么大,语气也不是那么夸张。主旨发言的几位,是“原副主任”,“原副所长”。讲的似乎也是老生常谈,据说那PPT都已经用过了好几次甚至十几次了。不过,陈东琪所说的经济周期的拐点已经出现的观点还是给我带来一点兴奋,打消了我的一点睡意。我以前听过陈东琪的演讲,那还是二十多年前,他被请到武汉一所小学校作报告。
浙财大这次会议另外一个主题,好像是祝贺两个文献馆的建立,一是孙冶方经济学文献馆,二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文献馆。据说,后者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的全球唯一授权。莱德对浙财大此举给予好评,说是办了一件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