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在市场“逐利”机制作用下,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自由流动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就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之间的关系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价值表现形态的资金流动,是实现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流动的纽带,由此会使人陷入资本万能论的认识误区。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流动的先导,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资金的流动总是先于生产要素向某一行业或地区流动的,其主要表现为资金在增加对于某一行业或地区投资金额之后,再通过购买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方式,来实现生产要素跨地区或跨行业的流动。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必须以资金作为表现形式的投资流动为前提条件,由此使人产生了资本万能论的认识误区[1],实际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信用货币表现形式的资金,其只是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价值表现形式,其在生产中之所以能够对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产生先导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资金所有者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对于其通过以资金为纽带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组合所生产的产品需求及价格,具有超前的预测能力,从而确保其投资于某一产品生产可以获取一定的销售收入。
二是资金所有者对于某一地区和行业的生产要素供给数量及其价格了解得非常充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准确地预测其产品的生产成本。
三是资金所有者通过对产品市场价格以及以生产要素作为表现形式的产品生产成本的有效分析,可以在投资之前确定其投资的收益水平。
由此可见,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资本,之所以能够对于生产要素流动产生先导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以信用货币资金作为表现形式的资本是万能的,而在于资金所有者对于市场产品需求及产品、生产要素价格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对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组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而使资金所有者可以通过资金跨行业和跨地区流动的方式,来获取投资收益。就资金而言,其一方面表现为投资人自有资金,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投资入借入资金,而从投资人借入资金的最终来源来看,其有一部分主要表现为与生产要素相对应的价值形态[2],因此,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资金所有人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取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信用的杠杆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通过从银行借入资金的方式,实现了经营利润的最大化。理论上而言,在金融机构市场化经营约束机制相对较强的背景下,投资人通过借款所实现的投资利润放大效应与其投资失败所承担的亏损放大效应该是一致的,由此在很大程度上使这种借款投资行为遵循了收益与风险相对匹配的规则;如果金融机构市场化经营约束机制相对较弱,那么,借款人通过借款所实现的收益放大效应与其应当承担的风险就相对不匹配,从而使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最终由生产要素所有者来承担。而就资金投资所获取利润的最终来源而言,其必须通过由资金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向以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的转换,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这些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生产出相应商品的方式,才能实现预期的投资利润。就此而言,进行企业投资所需要的资金本身并不能自行产生价值增值,其只是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种手段。此外,从长期来看,如果资金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片面压低生产要素价格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利润。那么,生产要素由于价格水平过低而导致的消费需求的乏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商品的价格和市场销售空间产生不利影响,由此会相应地减少资金的获利水平。更有甚者,如果生产要素由于价格较低导致其自身的再生产不能得到有效延续,那么,资金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表现形式,就失去了生产要素的支持,在没有生产要素作保障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资金,根本不能产生任何价值增值。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资金在“逐利”机制作用下的充分流动,可以使非货币形态的生产要素价格达到合理的水平,其主要表现为当某一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时,增量资金就会向该地区进行有效流动,在增量资金不断流动的影响下,非货币形态的生产要素价格就会得到有效提高,直到资金需求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供给达到均衡状态为止。就均衡状态下资金对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价格需求而言,其以不低于市场平均利润作为资金需求的前提条件;就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供给的均衡价格而言,其最低界限在于弥补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生产成本的需要。具体言之,就自然资源而言,其价格主要包含自然资源自身的溢价以及开采成本,土地价格主要包括土地连续种植农作物所产生累计收入的折现收入,劳动价格主要包括劳动的培养成本以及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技术价格主要包括技术的培育成本,管理价格应该能够有效地补偿管理规则和管制制度形成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