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5 05:32 发表拙文 “温州方言故事“蜜蜂有记号”曾附录了摘录戊子长至日成稿之《教产归还记实》·卷三附录十四,有删节。今晨觉得须另起题目以叙述之:
概述扈屿桥
坐落山前街(属永嘉县第一区)南段通往第三区德政乡十都三图四里扈屿庄之桥也。《清·康熙志》作湖屿桥。今俗写作河屿(社)桥。1970年之后放低中间桥板高度,便于过往路人行走。
南门扈屿桥天主堂
清宣统三年(1911)夏,天主教以库平纹银57两,向24户农家所购置得占地5.541亩。缴纳正、找二契1583银圆(官契尾、印契税及仲钱未计在内)上号纳粮,权源清楚。1995年归还小部分教产恢复宗教活动;2000年4月开始经六年努力申诉获解决,并建茶院寺南门新堂。该处原经堂建筑等於2007年被拆除了。
“详细内容须另参见《教產歸還記實》卷一;卷二所载”
《教产归还记实》71页 六十年代初南门堂附近示意图 (2000.07.10晨不按比例仅凭记忆所绘)
被圈围在建筑工地中的“扈屿桥” 2008.7.27 下午摄
1970年以前,扈屿桥东立面及继改造示意图 (戊子立秋前三日绘制)
清·康熙(1662~1722)年间重修该桥,跨河4丈5尺,桥面宽7尺5寸。因该河道有船运货经过,必须留较高空间,及限于山前街道路等因素,所以北首引桥坡较陡(坡度不小于33度);南首引桥长些,坡度缓(约22度左右),余记得挑水、煤球等重物进来从北首上桥,十分费劲,须在桥面上歇歇脚力,喘口气方能重新挑担上肩才下得南坡引桥。1970年以后,河道淤浅大船不能再通过,扈屿桥面放低(如红实线所示,即以上照片样以便于路人往来行走。
这座桥重建近三百年来,走过无数的人。这九十年来更是我薛、黄两家族人经常走的桥,我们不要忘记它,自然祂早就铭刻于我心中。
自2007年2月“新河社桥”建成,接着扈屿桥底南门堂拆除,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围圈为建筑工地,北首河岸已经南移1.4米(如粉红色双点划线所示);南首河岸也将会北移2米以上(如绿色双点划线所示)即新改造河道将比较原河道窄3.5米以上。
南门天主堂迁移示意图 2000.8.29 手绘
2017.4.28晨 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龟湖边南门天主堂
黄永陵 于温州知省斋 谨上
附录 新编辑的地图分享如下:
2018.2.25 晨 0548 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