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军事会议上说,伪北齐刘豫不足以平定,现在需要十万军队在金国边境截击金军,使敌人不能相互援救,刘豫势单力薄,则中原可以收复,张浚对岳飞的军事建议不以为然。宋将刘光世请求充当任职祠禄官这样的闲散官员,不想管理军事工作,当然,这只是刘光世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像宠坏了的孩子一样“娇情”。南宋中央的目的是用高官厚禄收回刘光世手中的兵权。岳飞去见皇帝赵构,向他请求由商州、虢州进军夺取关陕,并且想把淮右的军事工作由他一个人来管理。赵构问岳飞,什么时候可以收复中原?岳飞回答说要三年。赵构说:“我现在的这个地方,以淮河流域为安全屏障,如果舍弃淮河地方的军队,便可以平定中原,我有什么可惜的?我现在担心的是中原没有收复而淮河流域失守,我怎么能够安枕无忧呢。”
个人的得与失、荣与辱、名与利、权与钱,神马都是浮云。只有为了国家、社会、他人的得与失的、荣与辱、名与利、权与钱,才是唯一的选项。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有爱心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大英雄。
太尉、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向朝廷打报告想要辞官当平民为亡母守孝。南宋总理兼全军总司令张浚经常与岳飞讨论淮西的军事安排,张浚对岳飞说:“王德这个人,淮西军是比较拥护的,我想安排此人为都统制,安排吕祉为督府参议监督这支军队,怎么样?”准西军本是由刘光世所管理,由于朝廷迫使刘光世交出军权,朝廷担心这支准西军尾大不掉,不好控制,所以张浚想用王德来当统制,吕祉当监军来管理这支军队,这就是张浚找岳飞商议的原因。岳飞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王德与郦琼两人互不卖帐,矛盾很深,只要提拔其中一人为另一人的上司,他们肯定会争权夺利,内斗起来的;吕祉尚书虽说是个通才,然而是一介书生不懂军事,恐怕不能使王德与郦琼等将领心服。张浚提出了另外一个可担任准西军主官的人选张俊。岳飞评价张俊是残暴而又无谋,并且准西旧将丽琼等将领都不服张俊。张浚又提出一个人选,这个人是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岳飞又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杨沂中跟王德的才能一样,岂能驾驭得了淮西军。张浚非常生气地说,我就知道主管准西军非你岳太尉不可。岳飞对张浚说,都督以国家大事询问我,我不敢不尽愚忠,我哪里有想得到准西这支军队的想法?岳飞知道跟张浚在准西军队由谁统管的问题上政见不同,惹张浚生气了,把上司给得罪了,于是他向南宋中央打报告想要辞官,交出兵权去为母亲守孝,但皇帝赵构不同意。
女性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精彩。女性对社会的贡献占有一大半的功劳。一个女人,可以影响三代人,家庭教育起重要作用的是女性。后代是为国为民,还是想不劳而获,都是女性在家庭教育中起的作用,岳飞能有这样的成就,跟他的母亲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南宋的几支重要军事力量,如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王彦等军都是表面上是政府军,但实质上是控制这几支军队的主官的私人军队。在金兵缓攻南宋的时候,并且在前线战场接连胜利的时候,赵构、张浚等想要收回这些军队的军事控制权,对第一个收回兵权的对象是刘光世,把少保、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准南西路兼太平州宣抚使刘光世晋升为充万寿观使、奉朝请,封荣国公,并且少保官职与护国、镇安、保静军三镇节度使的官职不变。南宋朝廷以晋升的名义,从刘光世手中夺回了淮西军的兵权。朝廷提拔王德掌控这支军队,并且安排兵部尚书、督府参议吕祉作为监军管理这支军队。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副部长。朝廷派兵部侍郎张宗元权湖北、京西宣抚判官,前往鄂州监督岳飞军队。宣抚使是正职,一把手;宣抚副使是副职,二把手;宣抚判官相当于监军,三把手。朝廷派中央官员当军队的监军,证明当时南宋中央对军队“姓私不姓官”是不放心的,是比较猜忌的。当金兵的威胁小一些的时候,南宋中央准备采取一些措施夺回军事控制权,让军队都姓“赵氏官家”。当时,赵构身边重要的辅臣是(尚书右仆射)总理张浚与(枢密使)军委主席秦桧,所以,削弱抗金军队的军事控制权应该是张浚与秦桧这两人的主要提议者。秦桧是张浚为了跟张鼎争权时向赵构引荐的,按政治派系划分,秦桧属张浚这一派的,岳飞也是张浚赏识举荐的,所以岳飞也属张浚这一派的。
识人、用人是领导者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张浚识人不明使南宋失去的崛起为盛世的机会,张浚用王德与吕祉管理准西军,造成了郦琼叛乱,吕祉身首异处的结局;张浚推荐秦桧掌握要职,自己被秦桧暗算与排挤,岳飞等抗金将领被杀、被免,南宋失去了收复大好河山的机会。用一贤人,则国家强盛;用一奸人,则国家衰亡。
赵构找左司谏陈公辅谈话,赵构提及岳飞上奏辞职去守孝的事。陈公辅退朝后,上书说,我听舆论与众人说,都说岳飞忠义双全,是国家可以倚重的栋梁之才,但岳飞是个军人,做人梗直不会委曲求全,我猜测,当将军的以从事军事工作为快乐之本,用不了多久,我方必定会取得胜利,伪齐刘豫不难以平定,我军用十万人的大军横截于金国边境,使金国不能出兵援救伪齐刘豫,则中原可以收复,对岳飞不要显示出对其有疑心,要表示京西方面的军事工作要依靠他主持,岳飞就不敢拒绝中央的命令了。陈公辅的思路与岳飞的思路一样,对伪齐的军事策略是“阻援合剿”,先把中原失地收复。
到了这年秋天,朝廷让岳飞复职,还是任职太尉、京西宣抚使,岳飞派遣下属官员王敏求到朝廷汇报工作。当时,岳飞请求辞官,以亲信事务官张宪代理主管全军工作。张宪在休假,权宣抚判官张宗元受朝廷的命令主持这支军队的军事工作,岳家军中军心不稳,士兵们喧哗纷乱都认为,张侍郎来主持工作,我们的岳公(岳飞前期被封为开国公的爵位,且太尉的官职是三公之一)再也不能回来主持工作了。直宝文阁、新知襄阳府薛弼在武昌,薛弼去见休假中的张宪要他去处岳家军稳定军心的工作。张宪召开军队将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他对这些将校们说:张侍郎来主持工作,是我们的岳公请来的,岳公停止军政工作没有多久,你们就这样,岳公听说了心里很不高兴,现在朝廷已派遣使者要我们的岳公复职,张侍郎不会长期主持我军的工作的。岳家军军心大安。岳飞的离职,由于他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差点就引起军队哗变了。所以,当时的南宋的几支重要抗金军队忠于创军者、司令员,并不是忠于朝廷,所以,赵构对这几支军队的防范心理与猜忌心理还是挺严重的,赵构的处境很无奈,一方面他想收回这几支军队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他又想利用这几支军队的将领为朝廷卖命,抗击金兵,镇压叛乱,稳固自己的政权。
为了防范武将造反与拥兵自重,历史上的帝王采用诛杀功臣、以文官任职武官、军队将领互换、用太监与近臣作为监军、“杯酒释兵权”、晋升武将官职担任虚职、安排特工监视、赐田与赐金钱等手段与措施,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政权统治的稳定和减少国家安全的风险。
为了不使岳家军失控,南宋皇帝赵构命令参议官李若虚、统制官王贵到江州去,敦促与请求岳飞依旧管理岳家军,如果岳飞再不听朝廷命令,按军法处置岳飞。李若虚、王贵等人来到东林寺见到了守孝的岳飞,并向他道明了朝廷的意思,岳飞只好接受赵构的命令去皇帝的住所。总理张浚见了的岳飞,跟岳飞说皇帝对他比较优待与厚遇,并且批评岳飞没有得到中央的批准就弃官职去守孝。岳飞写了检讨书向皇帝请罪,赵构好言安慰他,并且让他马上去主持岳家军的工作。赵构跟岳飞说,你的前些日子的奏章讲的事情比较轻率,我不生你的气,如果我生你的气,那么就会对你依法治罪,所以我还是给你复职让你管理岳家军,给你重任,就是我不治你的罪,不生你的气的意思。岳飞听到赵构不治自己擅离职守,弃官而去的罪行,才放下心来。所以,岳飞到任上后,马上派遣属官王敏求到中央汇报,告诉赵构,岳飞已经到任,军心已稳,而且对赵构表示感谢,说若不是皇帝保护他,他岳飞就没有今日的性命、荣誉、地位、官职、军队、待遇。岳飞对赵构表示感其恩,戴其德。第二天,赵构把岳飞的话告诉群臣,任职为枢密使的秦桧看到赵构对岳飞既往不咎,厚待岳飞很不高兴。这是史书上记载秦桧厌恶岳飞的第一次情绪变化。
赵浚最大的失策就是把奸臣秦桧向赵构推荐。参知政事张守向张浚表示对秦桧的执政的忧心忡忡。张浚向赵构评价秦桧,“近与共事,始知其闇”。闇是指晦暗、愚昧、昏乱,意思是秦桧比较昏庸,且包藏私心与祸心。汉时韩信的处境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岳飞的处境是“成也张浚,败也张浚”。
南宋朝廷委任兵部尚书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权湖北、京西路宣抚判官张宗元为徽猷阁待制、枢密都承旨的官职。宋朝实现特殊的官制是“馆阁”制度,设馆阁学士官职。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龙图阁、天章阁、徽猷阁等都是皇帝图书馆,阁学士是图书馆的一把手,直学士是图书馆的二把手,待制是图书馆的三把手。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一般平民与一般官员是不会任职为馆阁官员的。宋朝的馆有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史馆等,宋朝的阁有龙图阁、天章阁、徽猷阁、显谟阁、宝文阁、集贤院秘阁等,宋朝的殿有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等。能被朝廷任命为殿、馆、阁学士等官职是一种殊荣。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或称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或同签书枢密院事。其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枢密院都承旨相当于军委委员。
一个人才,要能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俗语说,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历朝历代英明的统治者都重视知识分子对这个国家的重要作用,都重视读书人,重用读书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一个颠朴不破的真理。岳飞就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他从知识分子成长为军事将领,为国家与民族建立了丰功伟业。
岳飞复职后,张宗元还朝复命。张宗元在任职湖北、京西宣抚判官一职时向朝廷上奏尚书户部员外郎霍蠡在鄂州时,供应岳飞军队钱粮工作做得好,于是朝廷特迁霍蠡的官职。岳飞多次向朝廷汇报说军中缺少钱粮,所以上级部门安排霍蠡去查看。霍蠡汇报说,岳飞军中的统制、统领、将官、使臣等军官共有350人,多向他们拔款140000多缗;士兵8000多人,多向他们拔款1300多缗。总共超支150000多缗。
作者简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学家。《博锐管理在线》《中华品牌管理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等知名管理网站专栏作家。又是多家媒体与网络作家。研究:历史、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