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内含


(一)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之间的区别。劳动生产力,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能力,它和一定量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成正比,而和推动一定量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量成反比。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不管劳动生产力发生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是不同的。劳动生产力的内含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一般而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2.二者之间的联系。从劳动力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二者所表述的内含来看,前者主要是从生产过程,来对单位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进行描述的;而后者主要是从生产的最终结果角度,来对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量进行描述的。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不变价值和可变价值的描述,由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商品所包含的价值不但包括商品生产过程中由可变资本-劳动消耗所创造的价值,还包括由不变资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就此而言,从劳动生产力角度来考察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由劳动生产力提高所导致的单位劳动量推动的生产资料的增加,必然在很大程度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劳动量的减少;而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考察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由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单位产品消耗劳动量的减少,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单位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提高。就此而言,从劳动量与生产资料组合以及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之间关系来看,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实际是一个概念,其都代表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所导致的单位劳动量与生产资料的组合比例或者单位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比例之间的变动关系。因此,本文关于劳动生产率的论述实际上等同于劳动生产力。
(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力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生产力角度来分析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对象、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论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相同品质的劳动对象以及劳动产品的前提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劳动工具的改进等方面),而导致同一种商品在单位时间内生产规模的增加,就此而言,生产力的提高一定会导致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但包括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且还预示着在这三种生产力要素提高的作用下,其所生产的产品在技术、品质以及功能上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