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在最近几年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其飞速前进的过程中,一些原本没留意的问题也不断随之暴露。
占据“风口”,高速发展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新旧动能交替之际,给机器人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无比好的机会。
目前服务机器人在医疗手术、康复、餐饮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且人机协作机器人等高技术含量机器人已经推向市场,走进寻常企业。
据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了34.3%,产业规模已不容小觑且仍在不断增长当中。
除了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未来智能机器人的市场和潜力或许会更大。
“关口”凸显,发展受限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就曾坦言:“我国机器人产业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工业机器人大多仍是一些中低端产品,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是这些产品最显著的特征。
况且现在也有那么一些企业打着“机器人企业”的名号,干的却是利用买来的零部件进行拼接安装的工作。
所以说我国机器人产业和欧美等强国相比还是有一定不足的。要敢于承认这些不足,才能更准确地定位自身,谋求更好的发展。
占着“风口”,抢攻“关口”
对于机器人产业来说,如今正是一个难得的大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大考验。
中国要想在这波机器人的世界潮流不落后于他人,并实现超越领先,那么这个难得的“风口”是必定不能错过。
想要突破产业“瓶颈”,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去触碰其产业的“关口”所在。
谁能抢先一步拿下这个“关口”,谁就能在这次竞争中占得先机,最后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