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内外各大媒体充斥着太多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讨论,从财政政策调控到产业结构调整,从 “互联网+”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改革牛”到“做空熊”,从人民币“入篮”到亚投行成立,从去库存到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可能从未如此迫切,而中国经济运行是否进入最困难的一年则成了大街小巷都会出现的“家长里短”。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尤其是地球村的迅速发展,管理一个国家已然可以如管理一个企业一般。或者这样理解,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就要推动这个国家的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个企业初创的时候人很少,管理很简单,主要依靠人,一般情况都是粗放式高效率的运作,甚至有时候为了高效而存在很多不规范。当一个企业逐步的壮大,人员越来越多,职责、权限、事务越来越烦杂的时候,如果仍然通过人去管理,那原本的效率就会越来越低,甚至效果也会越来越差,如此就产生了企业管理制度,一切依靠制度,每个流程相对标准,管理目标明确,效率自然提升。当企业发展的更大,单纯靠制度去管理的效率同样会越来越低,效果越来越差,如此就产生了机制,诸如绩效考核、预算管理、股权期权奖励等等、因为这些机制所产生的监督、控制能够让企业管理者实时了解项事务的动态、进展、效率、效果且直接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自然提升了管理效率与个人主观能动性。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这些指引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众多的机制使企业能够在既定的方向上有效前行,而众多机制中,作为一个过去十年一直从事股权投资,接触了一些企业,认识了一些企业家,成功地做成了一些IPO案例,参与感受了一些实体经济最前线的风景,且理想坚定的财务背景工作者的我认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可谓是重中之重,其为企业战略保驾护航,为企业发展运筹帷幄,为企业健康出谋划策,为企业管理明确方向。
中国改革需要做好预算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