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真正意义上价值创造主体的论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一)对于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国民收入再分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参与社会生产的生产要素首先必须具有价值,才能通过劳动的方式进行价值转移。而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思想,自然资源作为参与生产的生产要素,其价值也是来自于人类以前的劳动。在自然资源无限供给的条件下,体现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其价值量相对较低。而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类进入重化工业时代,受不可再自然资源日益稀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影响,自然资源的价格越来越高,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自然资源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的价值。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由于日益稀缺而导致的价格不断上涨,其主要原因在于重化工业发展对于不可再生、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一般来说,在重化工业时代,自然资源价格的上涨,其本身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观点,自然资源本身并没有价值,也不能够创造任何价值,而只是作为生产条件,加入到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的作用,实现自然资源价值的转移。就此而言,笔者认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由于稀缺性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增值,将由过去、现在、未来劳动创造的增量价值来进行分摊。因为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货币化之后所取得的价值形态,最终需要体现人类劳动、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这里所说的商品,既是指有形形态的商品,也是指用于市场交易的无形形态的服务等)来对之进行支撑,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其价值的货币化形态。
从自然资源稀缺所导致的增量价值分配结果来看,由于自然资源本身不能创造任何价值,虽然自然资源开采体现了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但是,自然资源由于稀缺而导致的增量价值,并不是附加于自然资源之上的劳动所起作用的最终结果。因此,自然资源由于稀缺而导致的增量价值的最终归宿,并不能归自然资源开采者所有。由于自然资源的产权属于全民所有,而其货币化所实现的价值增值,又必须通过过去、现在、未来劳动创造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进行分摊。因此,属于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稀缺性所导致的价值增值,理应属于全体居民所有。为了对属于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由于稀缺性而导致的价值增值进行合理分配,政府就必须通过税收等手段来对自然资源价值增量部分进行有效地调节,以达到价值创造主体与价值受益主体相对匹配的目的。目前,可以设想通过提高资源税税率的方式,对于自然资源由于稀缺性而导致的巨大价值增值,进行有效地调节。
(二)对于金融市场进一步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资金、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只有体现劳动内含的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才真正地创造价值。特别是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作为信用货币形态的资金是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其必须实现由信用货币的价值形态向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等具有使用价值形态的生产要素的转换,才能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信用货币条件下,为了使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相对一致,就必须适度地控制货币发行规模,使体现价值形态的货币发行总量与体现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总量保持相对一致。此外,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由于资金是实现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进行有效组合的必要条件,而资金自身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其必需通过由资金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向以劳动资料、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等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的转换,才能通过上述生产要素的组合,在转移生产要素自身价值的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有鉴于此,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为了更好地通过劳动工具、劳动者以及劳动对象的组合,创造新的价值,就必须通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改革,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具体言之,其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降低银行业经营门坎、允许市场利率自由浮动的方式,推动金融行业利率市场化进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融资成本,促进劳动工具、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更快地组合,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增量价值。必须指出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创造理论,在金融领域通过“高卖低买“的方式,是不能创造任何增量价值的,其完成的只是一种存量价值的再分配。二是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方式,实现劳动工具、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有效结合,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创造更多的增量价值。
(三)对于当前改革中国GDP考核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理论上而言,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由于自然资源在社会产品价值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部分自然资源本身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只不过是通过货币化的方式由过去、现在、将来的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分摊。因此,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如果通过增量货币的不断扩张,过多地对自然资源进行货币化,将自然资源货币化价值加入GDP,以此增大GDP规模。那么,这种以价值形态表现出来的GDP总量,其本身并没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形态商品做支撑,随着自然资源存量的不断减少,这种通过自然资源货币化推动GDP增长的方式,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因此,当前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就必须改革GDP核算机制,实行绿色GDP核算制度,将资源损耗部分从GDP总量中扣除。只有这样,才能使GDP指标真正地体现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才能使GDP的发展具有连续性,进而通过绿色GDP的考核机制约束,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
(四)对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中,体现复杂劳动的技术在产品价值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技术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在产品生产中创造价值的思想。其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未来实现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立足点,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以高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劳动。从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存量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减少,在人类基本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未来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在于通过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劳动的有效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当前,作为复杂劳动表现形式的“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技术”在人类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此外,在人类物质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之后,以文化为主要代表形式的精神生产也必然会得到很大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自身进步的重要动力。在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创造性劳动将成为一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精神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有鉴于此,当前中国应对资源瓶颈约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进一步重视“劳动”这个要素,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而言,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增量价值创造理论,当前在中国产业结构布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文化等精神产业、发展服务业,应该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