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桐荪和他的姑妈


 杜桐荪和他的姑妈

杜桐荪(1905-1998)青田北山村人,祖父杜师预,字左园,清末优贡、诗人,曾任黑龙江省龙沙道道尹、浙江省国民会议议员。父亲杜汝璜(1882-1912)曾任湖北候补巡检。弟杜松荪,姐妹三 杜桐孙 1922 年毕业于温州省立第十中学,留学法国巴黎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在南昌行营下设立一个电影工作队,任命杜桐孙的温州省立第十中学同学好友张冲为队长,张冲聘杜桐孙为电影工作队干事。从此开始,杜桐荪一直追随张冲,做张冲助手。张冲(1904-1941)是促进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人物。张冲原名张绅,字淮南,曾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哈尔滨政法大学,后赴苏联留学,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事业处处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国民党军委会中将处长,终于成为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负责联络的国民党代表。从 1936 年下半年开始,奉命参与同中共代表进行秘密谈判。期间曾到陕北瓦窑堡与毛泽东、周恩来会晤,对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1936 12 12 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冲作为蒋介石随行人员亦被扣押,国共双方亦一时失去联络。南京方面因为不明真相,万分焦急,不知如何如何营救为妥。幸好张冲的助手杜桐荪尚在南京。事变后第二天 12 13 日,傍晚,陈立夫性急火燎地赶到杜桐荪家中,要他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中共驻上海代表潘汉年,了解事变真相和第三共产国际之态度。(参见附件: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杜桐荪当即乘机飞到上海,于深夜在英租界四马路傅厚巷三号的小裁缝铺阁楼里找到了潘汉年。并于当天乘 12 点夜车陪潘汉年赶回南京。次晨 14 7 时,与陈立夫会商。后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国共合作有了新的转机。此时的张冲日益受到蒋介石的重视,被委任为代表国民党蒋介石同延安及莫斯科秘密联络的专使。1937 3 月,蒋介石在西湖养病。张冲命杜桐荪于 3 24 日陪送周恩来、潘汉年自南京出发,乘汽车至杭州莫干山,与蒋介石谈判。此行特别保密,由杜桐荪全程陪送。当日,张冲已经在山庄等候。杜桐荪把周恩来等送到后即下山在杭州宾馆等候,翌日蒋周会谈后由张冲送到杭州与杜桐荪等共聚午餐后分手。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冲坚决赞成国共合作,共御外侮,与周恩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好朋友。杜桐荪作为张冲的好友助手,也和重庆周公馆关系十分密切。张冲常去周公馆十分不便,杜桐荪及其夫人可以代劳。(我家大嫂威利常以打麻将为由出入周公馆传递信息-杜林书房主人注)。

杜林书房主人附言:大表哥杜桐荪一直从事电影事业管理工作,是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他随从去了台湾任电影检查委员会主任委员。退休后移民美国加州洛杉矶。投资房地产事业,在我三舅杜汝琎的技术帮助下,我表侄杜纪川开发计算机硬件企业公司成绩显著。我年幼时只晓得有一个大表哥管理电影事业,从未谋面。1987 年杜乐勋作为中国卫生部健康保险考察团成员出访美国加拿大期间,在洛杉矶《兰德公司》访问学习。桐荪大哥设宴既宴请我们考察团全体团员,也邀请移民洛杉矶的青田北山老杜家人。这是我俩第一次谋面。宴席间他十分赞扬周恩来,怀念当年在重庆与周公一起的美好回忆。我们劝他写回忆录,他说多有不便。我说,你多有不便我来写。他笑笑说,你写等于我写。还是不写吧。1989 年大表哥应约来上海访问,特意拜访我妈他的堂姑母,看我妈妈居住条件差,答应给她出资买新房。我大嫂威利特别喜欢我的小儿子,听说他要去美国留学,嘱咐我老伴让伟民一定去洛杉矶读书。大表哥身体欠佳,说西医治不好他的病要回国看中医,问我你是卫生部系统的专家,你是否可以替我找一位知名老中医。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替他找到一位老中医,他接受检查号脉处方十分满意,并建立了联系。我人在上海,因为出席会议没有出席

家庭聚餐。

素材摘自陈木云根据台北市青田同乡会 1987 年编《续修青田县志》、春秋出版社 1989 3 月版,《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等编写,吴德正根据《北山晋昌郡杜氏宗谱等资料补充。杜桐荪与家人合影是其表弟杜乐勋提供。

1989 年杜桐荪应上海市统战部和天津市统战部邀请访问上海天津,到达上海拜访堂姑妈杜善勤与家人团聚留影。前排右起第一人是桐荪夫人威利依次是杜桐荪杜善勤杜乐勋夫人周玉凤等桐荪大嫂威利和米够大嫂玉凤合影。此照片乃杜桐荪之子杜纪川拍摄。

 

杜桐荪的姑妈杜善勤

杜善勤190612月出生于浙江青田县北山乡北山村,书香门第。祖父及三位伯父均有功名。父亲杜师业,清末公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法律科,毕业归国廷试,授法科举人。民国首任青田县长,国会众议院议员,时事新报主笔,著名大律师。

  杜善勤青少年时在北京居住求学,时与其年龄相仿的堂侄杜桐荪(民国内政部电影检查处上校处长,台湾电影检查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及其同学好友张冲(国民党中执委,国共第二次合作联络谈判代表)志趣相投,品性相近,交往甚笃。杜桐荪晚年也在信中回忆和杜善勤的“青少年时的生活,快活无比。”杜善勤在杭州工作时,张冲也曾去探访叙旧。在他们的鼓励和不辞辛劳的辅导复习下,在“五四”运动新潮熏陶下,母亲冲破家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枷锁,刻苦攻读,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第一女子学校高中师范科。受到了良好的专业教育,为以后服务社会,教育子女奠定了文化基础。

杜善勤毕业后随父母南归浙江杭州。在街上遇北京学校教务主任,由其介绍到杭州横河小学任教职。横河小学当时在杭州是很有名气的。郁达夫。苏步青,马寅初等名人子女也都在那里上学。 横河小学的教师都是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杜善勤的加盟更为横河小学增添了一抹亮色。她一口京片子给白话教学带来了新气象,给当时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善勤和当时的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横河小学的陈冰如老师,余择生老师至八十年代还保持着往来。

郁达夫二任妻子王映霞也是浙女师毕业的,七,八十年代就住在新昌路上祥福里。杜善勤去凤阳路买菜,也时常相遇,寒暄问候,欣喜有加。七十年代末,郁达夫与王映霞的长子郁飞因右派问题及受诬陷蒙冤受屈二十年,平反后回到上海,在王映霞那里得知杜善勤也在上海,虽然已经晚上九,十点钟了,仍然和他母亲赶来探望,深情回忆:小学老师最难忘,难忘杜善勤那时的一口京片子!

抗战伊始,杜善勤即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参与筹建,组织师资开办南明山战时妇女训练班,彼时战火也波及浙江杭州,时有敌机轰炸,她不惧艰险,四处采购教学物品,参与教学训练,培训了大批抗日组织基层妇女骨干。

随着日寇大举入侵,百姓逃难,很多少年儿童失去父母亲人。杜善勤又参与了浙江省战时儿童保育院在碧湖的筹建,不辞辛苦,艰苦创业,出任浙江省战时儿童保育院首任总务主任。收留抚养了数以千计的失去了亲人的孤儿难童。

筹建期间,杜善勤的好友,战时妇女训练班教员庞静涵来碧湖请母亲同去延安,母亲因孩子林乐勋只有三岁拖累,加之筹建心血投入难舍,与去延安失之交臂。杜善勤后又多次以经济与物资寄赴延安资助她们。五十年代,庞静涵夫妇在上海。其夫汤镛时为上海军管会军法处长兼上海人民法院院长。庞静涵千方百计找到杜善勤,延续友情。

浙江战时儿童保育院首任院长彭惠秀五十年代荣任浙江省政协委员。后任院长李家应,1947年颁发抗日胜利勋章,第一次公告名单,仅有三名女性,她是其中之一。彭惠秀后因人事纠葛,不敌权势。辞职走人。杜善勤等筹建骨干均为其不平,也另觅出路。保育院嗣后总务工作繁乱不堪,李家应多次高薪挽请杜善勤回归,而杜善勤此时已接手遂昌妙高中心小学校长之职,只能无奈婉辞。

抗日烽火也在遂昌山乡燃起。各界民众集会活动,此起彼伏,做抗日动员。因为杜善勤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广播员主持都非请她担当莫属。忙得不得了,但她也是乐在其中。

杜善勤将杭州横河小学的管理与教学经验带到妙高小学。妙高教学一片新气象。她还组织妙高师生积极宣传全民抗战刷标语,发传单简报,组织幼儿园儿童抗日歌咏队。这也招致当地封建老顽固的非议,以为不务正业。但是几年来妙高毕业生的升学率及流失率,却给了他们有力的回击。

杜善勤在遂昌妙高几年的教学生涯赢得学生爱戴。许多学生长久和她保持联系,通信探访。,怀念恩师。其中遂昌籍学生马春怀知悉杜善勤去世,回函表达万般思念之情,千叮万瞩,代置鲜花祭奠。令我等感慨万千!现在遂昌妙高小学现更名为遂昌县实验小学。这是遂昌唯一一所百年没有变动校址的浙江百年名校。2006年该校百年纪念校刊荣誉榜上也有杜善勤名。

解放后,杜善勤积极参加革命教育工作。在上海淡水路太仓路龙山私立小学工作(后来的淡水路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