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读《施蒂格勒自传》这本书,可以大致了解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经济学发展史,作为一位享有盛名、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大师,在平常事例的叙述中,不自然的引申出非常有见地、有启发性的、大格局观的经济学常识,我在读书过程中,将之标注出来,现在整理如下,希望有所裨益。
1. 稀缺性
在英格兰一些地区有一种风俗,即家境富裕的人们在小麦极度短缺的时候收购小麦,然后以半价卖给穷人。
这则故事非常生动,稀缺性是经济行为的动因,创造充足丰富的商品和服务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如果忽略这一点,不增加社会产出而是一味通过货币交易让有限的商品转来转去,势必引发危机。97亚洲经济危机基本上也是这个原因。
稀缺的东西都是昂贵的。人们不会不付出任何代价就会得到它。如果不是这样,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它,那它就不再是稀缺的了。
稀缺性是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稀缺性才带来交易行为,促进人们从事某一生产获取他需要的另一些商品。商品待价而沽,人们给出的价格代表人们对它的需求程度,出价高者获得商品或者承受价格的人能够得到它,人们据以个人的财力权衡支付价格证明他的需要。
处理公众政策的复杂议题时,人们会认为,知识而不是动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更为紧密,公众也有自己的动机。一个人除非被花钱请来作为专家作证,否则不是谁随便就能装成一位专家来作证的。
专家,显然最重要的是确定他专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才干,是这一领域的饱学之士,对于公众,他只能表述他对普遍现象的见解。
2. 经济制度
价格战对于双方来说,需要付出的代价都是一样的
仅仅强调代价并不完备,资本雄厚的企业更适于此,而且恢复盈利也快于其他。
其实争夺市场无非在于提高盈利,盈利能力强自然能够生存,一旦陷于价格战必然意味着盈利空间非常有限,在此种情形下,价格战确有无论胜负其代价均为一样的意义,在新兴市场领域,竞争将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产品和附着于产品所宣导的理念。
在开展价格战的那个地方,一旦油价再次抬升至垄断价格的水平时,就会出现新的竞争者。
对于价格战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是实际上这一降一升的过程,已然对本地域、本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生竞争者并非易事,所以价格战依然存在。
价格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集信息所需的成本
寻价的过程存在成本,如果舍掉此成本必然产生很大的代价。价格一旦做出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整价格作为亡羊补牢之策往往并不达到理想的状态。谨慎做出定价决策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寻找最优价格的过程中存在某种障碍,这种障碍就是信息。
寻价不仅仅是消费者的问题,也是商家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盈利空间特别大的日用品,浮动自然很大。此浮动空间越大其需要收集的信息越复杂。
实际成交价格对市场需求下降的反应程度,比劳动统计局发布的官方价格(这一价格大部分都是报价,而非市场上的实际成交价格)要灵敏得多
市场存在消费者主权这一现象,他们对产品的选择就是基于价格和质量,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厂商存在价格调整的浮动空间。
一个企业的产品价格上涨率,与操纵价格的情况是否存在,或者大企业在该行业所拥有的销售份额之间的关系,也会显示负相关,而非正相关。
简而言之,市场占有规模越大其价格上涨率越低,究其原因,也在于竞争者也即小份额市场占有者会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只要存在这一空间,上述推论就能成立。
大企业在设定价格时,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压根是不予考虑的。
这条结论,只有在国家管制的行业才会发生,这也是自由市场主义者常常诟病这一现象的靶子。比如石油价格并不伴随国际油价的涨落而涨落,它始终处于高位。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将非常差,而且会比竞争状态之下更差。如果截止到这里也就罢了,但是这样的企业会展现资本的贪婪,冲击黄金、房地产等投资市场,进一步剥夺大众收益的空间。民族品牌绝对不是这样打造起来的,只有利于它的民众才是民族的,否则在国际市场上也会被动。
消费者行为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使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从购买商品中获得尽可能多满足感的努力
消费者行为由其偏好和预期交互作用而来,他除去满足现在的需求还要满足将来的需求,即要满足实际物质需求又要满足精神需求,比如炫耀 虚荣。
股票价格是由盈利预期影响的,而不是由联邦法官的裁决控制的
这在一般推论中成立,但是股市即使在最自由市场条件下,政府的行为必然产生强烈的反响,它或不直接影响股票的涨落,但它却深深影响预期。它是股市中一个重要的信息。
广告可以用这种非常有效率的方式传播这些信息,无论是对竞争性的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垄断性的企业来说,这都是非常必要的。
广告是以消费者为主体,在于促进人们的购买意愿,直面市场的广告行为确乎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
亚当·斯密认为,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于各种彩票的中奖率
人们通过周密或者以某一种假想的概率进行思考,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按照劳动付出的原则,一般会认为能够获得高于成本的收益。反过来讲,如果人们没有高估中奖率则绝不会孤注一掷。
这种虚设的付出而不是基于市场供需行情的付出必然误导人们的购买行为,而且期许的越高越容易持续的投入,这种纯粹基于目标而不是基于过程的努力必然是枉然的。
地主需要的技能是为投资做出决定,以及决定何时改变土地的用途,这一改变将会对土地的收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地主的投资决策代表着在更高层次上影响市场,市场存在非常有趣的现象,能者能够快速的获得安排,在劳动力市场上挣扎的是已经经过高水平筛选不过的群体,是自身能力与远景难以协调的群体,他们不得不从其他方面补充职场竞争的不足,为此扩大了市场。地主投资决策若出现错误,不仅仅影响有关群体的生计,更为重要的是它向市场传递决策群体无能的信息。
公司管理者的独立性和其薪资水平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因为,高度分散的股权将使得股东们很难联合起来,以监管或解雇管理者。从资产回报率这一指标看,股权分散的公司也并不比股权集中的公司盈利少
理论推敲和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总会存在出入,每一合理的推断受到实证挑战的话,总会引人深思。组织人事的复杂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不会太过深刻,产品和服务才是导致经济效益的根本所在。高管的薪水高企,对于企业管理的利弊与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不一致。
由私人(竞争)市场来主导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时限制政府的经济行为。
这是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主张,无论持赞成还是反对的态度,必须考虑这一问题,即货币、税收、价格这些信号因素能否在私人市场中体现中性?即它们不会对市场供需业已达成的情况造成扭曲。
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使经济活动放缓,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一定就能引领商业复苏。换句话来说就是,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并不能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来自于生产率的提升,不论是科技革命还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再就是来自于新兴产业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革命性推动力。货币政策在于保持和提升经济的活力,让人们能够有充足的交换媒介进行交易,并有效表达人们拥有的财富。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假设,即“理性人”假设。这是一个完全理性的个体,他精确地计算所有行为的成本与收益,之后一定会采取收益大于成本的行动
这涉及到经济计算,但并不是所有经济行为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而且人们有时为了长远的更大收益会暂时做出些许的牺牲。
过于严密的防范措施可能会妨碍公司的正常决策,这一成本将远高于能为股东节省的利益
监管法令出于维护正义和惩罚非法,会促进社会向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更能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任何一项法令的实施并不会自然而然的推行,如果强烈冲击现有的利益格局,势必暂时出现更为紧迫的损失,具体到一家企业是不会有动力承担这一损失的,这可能失去市场的有利地位。
经济学家并不是唯一的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得繁盛的“物种”:安装玻璃窗的工人也可以在冰雹过后发财。当然,必须补充一点:安装玻璃窗的工人并不能真正从冰雹灾害中获利,从长期来看,他们所获得的也只是维持他们的收入不增不减而已。如果他们获利过多,那么其他人就将蜂拥而入这个行业,从而使这个行业的整体收入降低—新加入者就会成为他们自己的“雹灾”。同样地,由于需求旺盛,导致经济学家的数量剧增。
这是供需均衡的一种应用,每一行业的发展最终回归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而正是这一点才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更新换代,存在超额利润的产业、企业不管是否形成垄断地位均将缺乏推动产品更新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