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是机器,人何止于机器?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追寻真理的过程越艰难,凸显真理越动人。 ——[法] 拉˙美特利
一、简介
朱利安˙奥夫鲁瓦˙德˙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1709年12月25日出生于法国圣马洛的一个富商家庭,起初学习神学,成为耶稣会牧师和圣奥古斯丁宿命论教义的信徒。后来,由于一方面讨厌神学,另一方面认为做医生能够更好的谋生,因而转向医学,17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嗣后,来到莱顿师从名医H. 波尔哈维,深受机械主义医学思想的影响。回圣马洛后一面行医,一面翻译教师的主要著作,积极传播他的学说。
1734-1745年被任命为格拉蒙公爵率领的法兰西近卫团军医期间曾患病。他根据对自己病情的观察,获得这样的信念:人的精神活动决定于人的机体组织;思想只不过是大脑中机械活动的结果,当体力上变得更虚弱时,精神功能也会衰退。1745年,他以此为主题写成《心灵的自然史》一书。这部著作一出版,当即引起僧侣和当局的狂怒,被下令焚毁,拉˙美特利本人也只好流亡荷兰。1747年,拉˙美特利在荷兰匿名发表他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著作《人是机器》。1748年他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请迁居柏林,被任命为皇家科学院会员和御获。1751年11月11日他由于在自己身上试验新的治疗方法而卒于柏林。
拉˙美特利从物质具有运动力和创造力的基本观点出发,批判地继承了R.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思想,进一步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
拉˙美特利运用当时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大量科学材料,论证人的心灵对人的机体组织特别是对人脑的依赖关系。比笛卡尔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他把大脑看作精神或心灵的所在地。在他看来,外界对象刺激感觉器官中的神经,由神经腔中一种精细的物质“无精”将运动传入大脑,达到感觉中枢,感觉心灵在这里接受各种感觉。感觉能力是记忆、反省、想象、情感、判断、意志等心灵的其他各种活动的基础,脑部一旦出现了毛病,脑子和感官之间的通道被堵塞,心灵的一切活动就会停止。
拉˙美特利还承认机体组织的不同决定人的智力的不平等,认为天才人物和他们对其他人的教育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此外,他还发展了享乐主义学说,断言享乐是生活和目的,所有动机都是自私的。
二、拉˙美特利为什么重要
18 世纪 “全部自然科学都带有机械论的色彩。生物学方面, 对动植物的研究还只是做资料的搜集和分类, 对人体只限于机体内部的解剖研究。因此, 把每一事物从周围事物隔离开来, 孤立研究, 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总体来说,机械唯物主义清除了17 世纪以来唯物主义中掺杂的宗教神学的杂质, 更彻底地贯彻了无神论思想, 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进步意义, 对西方医学影响深远, 以至于现在很多西医学的思想方法都受到这种机械唯物论的影响”。“拉˙美特利的著作是笛卡儿唯物主义和英国唯物主义的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16 6 页)。美国哲学史家梯利认为, 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伊壁鸠鲁的体系》表现出进化论思想, 可以说是拉马克和达尔文的先驱。 “当今医学上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克隆技术的发展等, 使人们不能不想到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思想内涵已经得到极大地丰富。”
三、拉˙美特利的思想来源
在拉˙美特利之前,笛卡尔的学说有广泛的影响 。他的 “ 我思故我在”,强调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启发了康德,成为从康德到G.W.F.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主题,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在“笛卡尔学派”中,N.马勒伯朗士站在唯心主义一边,强调上帝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完全依赖于上帝。G.W.莱布尼茨也用上帝的“ 前定和谐 ”来说明身和心的无联系的一致;另一些人,如拉˙美特利,则站在笛卡尔“物理学”的机械唯物主义一边,克服他的“形而上学”中的唯心主义,把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形态发展到高峰,形成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在分析拉˙美特利的思想时, 人们往往喜欢引用他的下述一番话:人“ 比最完全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 再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成比例地更接近一些… …”拉˙美特利说“ 人是一架如此复杂的机器, 要想一开始便对它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概念, … …是不可能的”(拉˙美特利《人是机器》17 页, 商务印书馆1959 年9 月版)。
拉˙美特利从物质具有运动力和创造力的基本观点出发,批判地继承了R.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思想,进一步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笛卡尔认为动物是机器,而人体功能以机械方式发生作用。拉˙美特利肯定笛卡尔只以物质的原因说明动物的观点,但不同意笛卡尔把动物看成是没有感觉能力的简单的自动机。他主张用有感觉、有精神的、活的机器这一新概念来说明人,认为人的身体状况毫无例外地决定人的心灵状况,人的机体组织则是类似钟表那样纯粹由物质的机械规律支配的自动机。
拉˙美特利的哲学思想, 不仅来源于笛卡儿, 而且受到了霍布斯等人的影响霍布斯是近代英国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十七世纪有名的机械唯物主义者。霍布斯明确指出, 哲学的唯一对象是物体。“ 世界足物体, 它有大小的度量即长阔高。物体的任何部分也是物体, 同样有度量。因此, 宇宙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物休” 。“宇宙是物体的总和” 霍布斯认为. 物体的根本特性是广延性, “ 物体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 与空问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他说: “ 运功是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一个位置” 。霍布斯还把生命现象也看作是肢体的一种机械运劝: 在他看来, 自然就是一部大机器; 人不过是一架象钟表那样的自动机, “ 心脏是什么不过是发条, 神经不过是些游丝.关节不过是齿轮。”
四、 洛伊斯˙N.玛格纳论拉˙美特利的思想
在《生命科学史》一书中,玛格纳认为,“拉˙美特利毫无笛卡尔那种虔诚的修饰,他抛弃了笛卡尔‘理性灵魂’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个完全唯物的关于人体生理的理论。与笛卡尔相反,拉˙美特利反对那种认为人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观点。他认为人更像是猴子的一种特殊变异,其高等性主要通过语言能力体现。他认为虽然动物进行推理的能力没有人类这么发达,但它们并不仅仅是机器。在动物实验中,拉˙美特利曾观察到死亡动物的肠壁蠕动以及分离的肌肉能因刺激而收缩的现象。根据这些实验,他在著作中推论,如果对动物来说这些是事实,那么对人来说也必定是事实,因为两者的机体构成基本上是相同的。拉˙美特利摆脱了笛卡尔的精神-机体二元论,他认为人类的所有活动即使是精神活动也完全依赖于物理和化学因素。显然,像鸦片、咖啡和酒精等物质既能影响机体,也能影响精神,这些影响通过心率、呼吸、失眠、情绪、想象、思想和意志的改变得以体现。很明显地,许多疾病既能影响精神,也能影响机体。拉˙美特利得意于他这本书所引起的争论,他还对针对自己的批评家开了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玩笑,即发表了一篇名为《人何止于机器》的讥讽式评论。”
五、拉˙美特利之后人们的医学观
拉˙美特利1709年12月25日出生于法国圣马洛的一个富商家庭,1747年在荷兰匿名发表他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著作《人是机器》,1751年11月因食物中毒而死。
在《生命科学史》一书中,玛格纳认为,到了18世纪中期,人们越来越对机械哲学理论的解释效能持不乐观态度。用机械哲学理论解释繁殖、胚胎发育、消化、营养和生长等生命现象,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生理学家尝试通过把复杂的生命现象分解成相对简单的、能够进行分析或描述以及相互联系的元素来解决这些难题。与此同时,物理和化学方面的新观点和新方法促进了生理学研究的革命。
参考文献:
程之范.18世纪的医学[C].程之范.程之范医史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张大庆.医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美]梯利.葛力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倪鼎夫.启迪哲学智慧的普及读本[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03-02(002)
[美]洛伊斯˙N.玛格纳著.刘学礼主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张洵君(1977-),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科学技术史(医学史)博士,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博士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等会员,贵阳市科协委员,曾获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