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深网友问,苗老师,看您的一系列文章,里面多次提及父母。可以说,您半生奋斗,如今功成名就,与父母的长期支持是分不开的。那么,借今天这个机会,请您重点介绍一下,可以吗?我苗实回复道,确实,父母的理解包容与鼎力支持,让我在中国经济学界有思想,有著作,有影响,的确功不可没。可以说,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父母给予我太多太多,一方面供养我求学,另一方面言传身教。
{1}我父亲,小名叫智娃,大名叫张瑛,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9年开始上学,1965年高小毕业后,考上天水技校,因家贫中途返回。在1966年下半年,去北京参加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1968年至1970年,生产队出纳。1971年至1975年,在生产队劳动。1976年1978年,生产队保管员。1978年至1980年,生产队队长。1981年至1982年,大队农试站站长。1983年至1984年,生产队队长。1985年至1989年,与人联合开办五金厂,推销员兼采购员。1990年至1992年,农村务农。1992年至1998年,小组会计。1998年至2000年,帮县上的百万富商做辣椒生意。2000年以后,一直在农村作务猕猴桃。相比村上的其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父亲天南海北都去过,见识不是一般地广。在我的印象中,无论家里遇到什么困难,父亲都能够乐观面对,积极化解,而这也就是我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的精神资粮。可以说,父亲是一本好书,里面装着各种精彩故事,给我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博大的胸怀。小时候,父亲很严厉;等长大了,父亲更温情。当我失落哭泣的时候,父亲低语砥砺勇气;当我寒冷无助的时候,父亲生火带来温暖;当我迷路彷徨的时候,父亲是指路明灯;当我事业辉煌的时候,父亲不忘时时提醒。父亲,您辛苦了。最值得一提的是,也是父亲为人处事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在40岁以前的至少十五年时间里,由于爷爷奶奶年迈无力承担,他坚持照顾几个弟弟(即我的小叔子们),结婚成家立业,尽管一直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当然,正因为父亲经常照顾他们原来那个大家,有点忽略了我们这个小家,没少与母亲发生口角,甚至是打闹。先前,我不理解父母那样,后来长大了,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说白了,那个封闭僵化的时代,农村太穷了,小叔子们都没有发展机会,没有父亲站出来帮衬,根本就独立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显然,母亲闹,也正常。所以,那会儿,父亲很难做人,帮他们不行,不帮他们也不行,左右为难。
{2}我母亲,叫王改焕,与父亲同龄,生长在河东。可以说,没有上过一天学,从小就开始给家里干活。1971年下半年,嫁到河西,就是我们张家。随后,我.二弟和三弟相继出生。母亲考虑到三个儿子负担过重,就把三弟换来了我现在的妹子。可以说,母亲相夫教子,任劳任怨,一直辛苦到现在。更进一步讲,母亲四十多年的勤劳撑起了我们这个家的半边天。说到奉献精神,母亲是第一流的。毫不讳言,我现在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奉献精神都是源于母亲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我曾经为母亲写过一首小诗,母亲,您是水,是空气,是阳光,我是一棵小树,没有您的滋养,我成为不了天下可用的栋梁;母亲,您是天,是大地,是草窝,我是一只小鸟,没有您的平台,我飞不远飞不高飞不好;母亲,您是佛,是高山,是大海,我是一个沙弥,没有您的慈悲,我就会狭隘自私没有奉献精神;母亲,您是锅,是面盆,是柴火,我是一粒稻米,没有您的力量,我就不会洋溢着饭香供人品尝;母亲,您是思,是智者,是老师,我是一位学生,没有您的启迪,我极可能朽木不可雕难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