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以下有利条件:
(一)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当前应该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的方式,为生产要素的跨地区和跨行业流动,创造有利条件。总体来看,当前市场体系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一是健立健全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市场流通体系。从当前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来看,其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流通体系、矿产等自然资源市场流通体系,以土地作为表现形式的自然资源市场流通体系;以技术、管理作为表现形式的专利技术市场转让流通体系;以脑力劳动作为表现形式的人才市场流通体系等。只有通过上述生产要素流通体系的建立,才能通过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形成各地区和各行业生产要素相对均衡的价格;才能通过作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价值表现的资金流动,提高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二是建立资金流通市场体系。理论上而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金融创新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生产要素组合中,既可以表现为以信用货币资金为纽带,实现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效组合,以此生产适合社会所需要的商品;又可以通过部分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与资金相结合的方式,来间接地实现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生产组合,以此生产满足社会所需要的相关产品。而要在生产要素组合中充分发挥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在生产要素组合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资金流通市场体系,通过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与资金有效组合的方式,实现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效组合,以此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就此而言,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提高资金流通效率以及实现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生产要素和商品价格信息披露真实、可靠和及时
如前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逐利”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最主要动力,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实现既定的“逐利”目的,就必须做到生产要素和商品价格信号真实、可靠,市场价格变动信息披露及时。因为,只有生产要素和商品价格信号真实、可靠,企业经营者才能根据其生产成本和收入的估算,确定其从事产品生产的盈利水平,以此决定其进行生产要素组合的地区和行业分布。同样,只有上述生产要素价格变动信息得到充分、及时地披露,企业经营者才能根据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及时地调整生产要素的地区和行业分布,以此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并实现经营收益的最大化。
(三)不存在较高的行业壁垒和地区利益分割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生产要素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就必需要求不存在任何行业介入壁垒,各生产要素都可以通过自由流动的方式,自由地进入某一行业从事市场经营,以此通过自由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使行业产品的消费效用达到最大化。因为,在自由竞争机制作用下,没有技术差异的商品生产者,只有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大使用价值效用的商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从消费者角度考虑,这种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效用。而新技术的运用,一方面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还会通过新技术作用下新型产品的生产,满足消费者的新型需求。这些无疑都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就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而言,只有不存在地区之间的利益分割,生产要素才能在地区之间进行充分自由流动,通过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减少地区之间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使地区之间生产要素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要素的整体使用效率。
从经济运行实践来看,要实现生产要素的跨行业和跨地区的自由流动,一方面要取消市场经营行政审批机制和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自由竞争对于企业经营的调节作用,政府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管,保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应取消地区和城乡差别歧视政策,对于跨地区流动的生产要素,实行统一的无差别对待原则,通过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人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