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师易求,人师难遇。学者张鸣曾发表《有情无情熊景明》一文,讲述香港中文大学熊景明老师与中外学者真诚交往的故事。我也曾得到过熊老师的无私关怀。
熊老师是昆明人,196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俄文系,1979年前往香港,在“大学服务中心”工作。1988年“大学服务中心”归并香港中文大学后,改名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熊老师被聘为助理主任,以迄2007年7月底退休。
熊老师实际操持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被誉为“香港20个地标”之一,令无数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神往。中心以不算丰厚的财力,支持着海内外众多对中国问题所进行的实证研究。
我有幸受惠于这家英文简称为USC的学术机构,负笈从师,在香港中文大学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月。而给我发访问学者邀请函并具体指导我研究的,正是熊景明老师。
我大概是 2004年开始关注“打工文学”的,但苦无名师指导,资料又少。2005年底,我斗胆给素不相识的熊老师写信求解,熊老师看过我的基础性研究材料后,很快就给我这个寂寂无名者回了信,并把我纳入赴港参加“内地学者访问研究计划”受资助者名单。
2006年4月到港后,熊老师和我有过几次长谈,对我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方法与建议,并指导我阅读相关著作。随后我战战兢兢地走上了USC的演讲台,做了一场关于“打工文学”的报告,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香港做报告而不是旅游,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在一所大学演讲。熊老师主持了这场报告会。
我讲完后是听众提问,我准备不够,尴尬时刻,熊老师变魔术似地拿出一本她收藏的内地某工厂的厂刊,即兴朗诵了上面刊登的几首打工者写的诗歌,为我解了围。熊老师极富悯农情怀,关注内地的“三农”问题和“打工文学”,资助我这个浪迹广州十多年却始终没有在广州扎根的打工仔,“打工文学”的阅读、创作和关注者,走进了香港中文大学,专门研究这一下里巴人的文学存在。让我在那美丽的校园和神圣的讲台上,与来自北美、印度、港台和大陆的学者和听众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接受海外媒体的采访报道。
同为USC访问学者的南京大学教授高华博士去世后,熊景明老师主编出版了一本纪念文集《史家高华》,把我写的回忆文章《高老师,来生还为你带饭》也收录了进去,使我对高教授的哀思有了寄托之所,也使我对熊老师退而不休、以人为本的学术精神更有体会。
熊景明老师对学人的热心肠,她对“打工文学”所倾注的热情,令我对她终生都要执弟子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