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干部?这个问题谁都很清楚。
当今中国,迫切需要我们研究的不是好干部标准,而是好干部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我很欣赏王岐山书记提出的“三重境界”——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只要达到这“三重境界”,“明大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好干部就自然会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身边。
王书记提出的“三重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理论上的伟大进步,这种进步对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繁荣富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往往只停留在对“三重境界”的口头重视,缺乏实际行动。这种动口不动手、阳奉阴违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县、镇二级党委政府,由此影响农村工作。
窃以为,如何进一步净化我国政治生态让“三重境界”和地方各级执政主体合二为一、如何给好干部腾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如何对县、镇二级党委政府从严治理应该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特别是执政党人首先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他们一开始都想做个好干部,可最后还是有人做不成甚至做着做着做进了监狱,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总之,认清好干部的标准不是难事,难的是我们要为好干部提供一个好的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难的是好干部要在复杂多变的官场中始终保持一种过硬的政治定力,好干部需要主观努力,但更需要客观影响;要为坏干部准备“三重压力”——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要加大违法成本、加强行政监管。
好干部是怎样来的?其实,我们只要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王岐山书记等领导人身上就可以看到好干部的影子,全党同志当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楷模,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加大吏治力度,强化法制保障,促进依法行政。只有这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能绽放光彩!
显然,县、镇二级党委政府是执政党的“市场终端”或“形象代言人”,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既容易出好干部又容易出坏干部的“敏感地带”,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执行机构”——他们既能造福人民群众,又能伤害人民群众。可以想见,对县、镇二级党委政府从严治理显得尤为必要。(承迅)
延伸阅读: 新常态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干部?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要把既定目标思路变成美好现实,决定因素自然是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那么,新常态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干部?首先要明大事,然后要立足各自工作岗位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还要做到不出事、好共事。这也是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具体行动和现实体现。广大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明辨大是大非不糊涂。
明大事,是一种信仰、一种忠诚,核心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事就是对党绝对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了,对党忠诚才能有牢靠的基础。对党员干部而言,政治上不明白、不清醒、不坚定,其他方面就没有“魂”。可以说,政治上明白、立场上坚定是我们共产党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干事创业的“定海神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政治纪律放在“六大纪律”之首,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树立树牢“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到最前面,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想干事,是一种状态,一种激情,核心是心态问题。人只要有了这种好状态,干事创业就有了基础;有了这种激情,推进干事创业就有了动力。凡事想干了,才会有希望;不想,则一事无成。想是愿望所致,想是使命使然,想是有事业心责任感的表现。对党员干部而言,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必须担当。想不想干事,可以看出一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不干事的“官”就是“庸官”“懒官”。“庸官”和“懒官”决不是境界高尚的“官”,更不是组织和人民需要的“官”。心态决定状态,有些人对干事总是缺乏激情,根本原因在于不在状态。有的得过且过不想干事,有的心态失衡不愿干事,有的怕承担风险规避干事,有的对工作挑肥拣瘦,只干对自己有益的工作。因此,想干事,就要有好心态,才能有好状态,有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气神。
会干事,是一种能力,一种胆识,核心是魄力问题。想不想干事是心态问题,会不会干事是能力问题、水平问题、胆识问题。干事,是一个过程。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首先必须强化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确保吃透中央精神。在干事前,还须做足相关调研,抓好谋划规划,明确干事的目标、措施和要求。干事中,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抓好组织协调,明确工作重点,把握重要环节,须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新对策、新办法;干事后,须有经验总结,听一听群众的反映,看一看工作的成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会不会干事,不仅取决于能力水平,还与魄力密切关联。魄力决定胆识,胆识决定气魄。有些事办不成或办不好,问题就在于当断不断,贻误最佳时机。能力、水平、胆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的。因此,党员干部要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有心人。
干成事,是一种追求,一种效益,核心是担当问题。干成事,是想干事与能干事的综合反映。想干事、能成事须把干成事作为追求目标,切实担当起来。想干事而不去干、坐而论道不行;能干事而干不成、没成效也不行。我们所说的干成事,是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事,是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则与干成事背道而驰;还有些事,初衷不可说不好,但效果未必理想,动机与效果背离;如有的工程竣工了,却是“豆腐渣”工程;有些事看似轰轰烈烈,但徒有虚表,形式大于内容。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着眼于干成事,智谋在干成事、劲使在干成事,用成效检验干成事。
不出事,是一条底线,一种坚守,核心是自律问题。不出事与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相辅相成。不出事是党员干部的底线、必须坚守。分析一些党员干部出事的原因,不论是因失职渎职而出事,还是因腐败问题而出事,都是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缺失,都是对党纪国法底线红线特别是“六大纪律”的触犯。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有利于夯实做人底线,对纪法敬畏的人有利于固守底线红线。底线红线以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固定下来,是可以避免、防范和坚守的。要做到不出事,一方面要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强化自律;另一方面须增强规矩意识,自觉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在纪法约束下行事,把不出事作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保障,在不出事中实实在在地想事、干事、干成事。
好共事,是一种品质,一种修行,核心是团结问题。军队里有一首歌叫《团结就是力量》。足见“团结”对于一个单位的重要性,很难说不团结的单位能够做好工作。与他人好共事,能够搞好团结,这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班子成员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要为别人的成功与进步感到高兴,要提倡有话当面说。与人共事要真诚,不能太“精明”,也不能太算计,心胸要宽广一点。与人为善,与人为伴,与人为友,才能形成“好共事”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也只有真诚、友善、包容,才能搞好团结、凝心聚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集中精力想干事、心无旁骛干成事。
总之,“明大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是一条完整的系统链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要做到“明大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守理想信念。当然,也需要良好政治生态氛围作支撑。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干事可贵、干事光荣的浓厚氛围;强化正确用人导向,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真正让有锐气、善担当、勇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得到重用,努力形成优秀干部大量涌现、优秀干部茁壮成长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