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和妻儿老小一起,回到乡下,跪在长辈的坟前,烧纸,放鞭。
这已是雷打不动的惯例。每年到了临近春节的时候,我都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逝去的亲人,扫墓上坟。一年之间,共有三次这样的活动,另外两次是清明节前后,和农历十月初一左右(我们老家的鬼节)。除了我在省城武汉上班的那几年,偶尔农历十月初一那一次回不去,其余的春节、清明节都回去了。 我的农村老家,距离城里有六十多里地,从镇上到村里也有七八里不通车的路程。过去交通不便,一遇到这种时节,很多城里人返乡,要水泄不通地挤客车到镇上,再步行回村里。后来有车了,开车回去方便多了。好景不长,现在买车的人多了,遇到扫墓上坟的高峰期,回农村又容易堵车。无论如何,都要回去。 记忆中,这件事的开始,起于大外婆去世以后。外公的哥哥很早去世,大外婆一生守寡,没有子女,是村里的五保老人。我小时候上学读书在外婆家长大,大外婆对我很好,会把好吃的给我吃,过年会给我压岁钱。我的母亲对大外婆印象一直很好,一直念着她的好。当她去世以后,父母总会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一起给大外婆扫墓上坟,每次都会说:“我们来看您了,您放心吧,我们不会忘记你的。”父母和舅舅们很投入,我作为小孩子,不太懂,觉得是一种非来不可的形式,不过想起大外婆生前对我的好,又有点感觉。 后来,我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几年的时间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个年迈去世了。他们都是很好的老人,善良、正直、勤劳、吃苦、厚道、上进……中国传统老人身上的优点,他们都有。我的父亲是家中长子,母亲在外公外婆那边也是顶梁柱式的人物,父母亲和四位老人的感情都很好。我对于四位长辈,也充满了敬仰,他们都对儿孙很好,每个人的离去,都让我感到悲痛。每年三次为他们扫墓上坟,不再是父母的要求,而是我自觉自愿的行为。每当跪在他们的坟头,想起他们在世的音容笑貌,听到父母亲对他们的诉说,我都百感交集。 如今,父亲70岁了,母亲也69岁,为长辈扫墓上坟,他们从未间断。这么多年,我们这辈人,小时候跟父母一起去上坟,现在依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不同的,是带着孩子一起,给长辈上坟。 每当我们有了结婚生小孩这样的喜事,在扫墓上坟的时候,父母亲会一边烧纸,一边给长辈报告喜讯,让长辈们“尽管放心”; 那年春节我开车带着全家人出了车祸,大难不死,清明节,父母亲身体恢复得还不好,坚持着回乡上坟,母亲跪在坟前热泪长流:“妈呀,差点出了大事啊,感谢你们在天之灵保佑我们……” 多年来,在坚持为逝去长辈扫墓上坟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小时候,给大外婆扫墓上坟时,觉得是一种形式,是要给外人看的,不得不去。 后来,我认识到这是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这种仪式感带给人敬畏之心,不敢不去,去了不敢不跪下,不敢乱说话。 再后来,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也是表达感情、寻找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自愿想去,每次去过,都能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安宁。 现在的我,从事教育,对于扫墓上坟这件事,最新的理解是,带着孩子一起做这件事,就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就是一种教育,很好的家庭教育,教育子孙后代学会感恩,懂得珍惜,铭记传承。 今天的窦好好、窦天天,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坟前,像我们一样,烧纸、下跪、磕头,其实,今天的他们,就像儿时的我,什么都不懂,有时还会嬉笑。但是,我明白,这同样富有意义,这就是延续,这就是教育。有一天,这也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扫墓上坟永不间断,文化传承永不间断,子女教育永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