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分类新方案


 柴福洪

 

1、高教分类话题的起源

20143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教育部将把扩招后新设、升格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轨。她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这一举措激发出了中国高教分类发展的话题。

关于高教分类,中国人没有想这个问题,从教育部到高校过去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轨”一语,则导出了“学术本科、应用本科、高职本科”三类名称(专科是历史上的短、平、快高教产物),隐含现有高等教育机构事实是有“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高教,实际上除学术型外,其他三类都是应用型高教。

其实,我国高等教育从行政管辖上看,有国立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省市立高校),有老牌高校,扩招后新设置和升格的地方高校(含独立本科,实则是依附在名校上非独立民营高校),高等职业院校。现在的问题是:扩招后新设置和升格的地方高校不愿意转成应用本科,高等职业院校却很想升格为本科高职院校。前者不愿意转,是怕转成应用本科就与高职一样成为次品高校,后者想升格教育部不让升,是怕高职又成了学术本科高校。教育部倍感高教再也不能一哄而上了,个个向北大清华靠拢,只想培养顶尖人才是不可能的。而高校,没有人为社会人才需求着想,只为自己所在学校的声誉着想。

事实上,中国的学术型、高端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只占年招生总量很小的比例(20%以下),大量的(80%以上)是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我国占年招生总量近50%几的本科生,是为研究生教育作准备的教育,研究生院才是顶尖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大量的本科生实质上是为选拔顶尖优秀人才培读的。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精英中的精英、高端中的高端、创新中的创造人才”。

 

2、高教类别的现实状况

1999年扩招后,大量设置高等教育机构,由于教育部思想准备不足、理论研究滞后、政策引导不到位,全国高等学校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的现象。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有与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对应的基本规律。外部关系就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必然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能离开社会的发展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内部的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主动与现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高教也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型的。

参照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我国的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三者都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任何时候高等学校都必须有明确的定位、特色,但定位与特色都必须遵守三大类分类,这是红线,机构设置之初就必须定下来。围绕大类定服务地区,专业人才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国立高校75所,其他都是省、市属(省立、市立)高校。到2015年末,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5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60(含独立学院275);成人高等学校29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19所;高职(专科)院校1341所(2016年末是1388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2个,其中,普通高校575个,科研机构217个。

我国是世界上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的第一大国,但还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强国。如要实现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审时度势,对我国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的分类,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培养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

明确分类了,“双一流建设计划”就应该有三个“双一流建设计划”,而不仅仅是学术型高校一个“双一流建设计划”,财政拨款和生均拨款标准, 再也不能只重视精英教育,轻视甚至是忽视大众化教育高校了。

 

3、高教分类可行性方案

我国高教,一是已经形成学术型、应用型、高职型三大类高教。二是已经形成国立、省立、市立三级办学体制。国家应顺势而为,明确:国立高校是精英教育,属学术型高教省立高校是大众教育,属应用技术型高教(指现有普本高教,不包括省属高职教育)。其中,只有部分省立老牌高校的少数专业属学术、高端工程技术教育类型,其他大量改革开放后设置的专业,都是应用技术型大众高教类。省立和市立高校都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机构。市立高校是普及高教,属技术技能型职业高校职业高教有本科、专科、中职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高教不设研究生教育职业研究生教育由省立应用技术型高教承担

高职专科层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本科教育由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决定,高等职业院校,如果在专业研究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达到本科标准,应按专业需求与教育状况逐一、逐级审批升本,高职升本只对专业不对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名称本身就包括本科层次。

大量高职院校的专业研究、专业岗位调查与认识、专业设计、专业教学、专业实践条件、教师力量、专业基础建设、校企合作等,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全面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色,尤其没有全面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化课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与教材,都没有落实在课堂上、教材上,课堂和教材没有本质变化。甚至没有专业技能项目表,也就是毕业毕业后能做什么的目录都没有出来,围绕技能的教学被架空,近十年只是在炒概念,高职教育仍然是一锅夹生饭。主要表现是专科高职专业教学多个结构设计没有系统化、科学化,根本不具备升本的基础条件。

 

                                                                                                        201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