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悟俗语(3):为什么人们常讲“无利不起早”
文/周涧
“无利不起早”道出了人性的本质。其一,求利是人的天性;对于生命体的人来说,“利”是生存之本与完善之基。其二,惰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作为肉身之躯的生命个体,也需要生理的休息,如若不是为“利”所驱动是不会赶早抢时劳神费力的。其三,人是聪慧的,面对利益会克服惰性趋利而敏行。
中国古人是如何理解这人性之“利”呢?
早在汉代,中国史学巨匠司马迁把这个“利”归于人民生存、家国富有的重要源流。他在著名的经济史卷《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意思是;“农民不下田种粮,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打造器物,劳作就没有效率,商户不做买卖,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因为没有流通而断绝,虞人(古代掌管山泽之官)不率领开发山林湖泊,木材渔业资源就会缺少。”司马迁认为“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即:所提到的农、工、商、虞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流。源流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流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
司马迁认为“利”是促进社会文明的根本因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意思是:“‘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读书人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劳动者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
鉴于以上的论述,司马迁继而透彻地一语道破人之本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于世,是无法回避财富欲望也不能放弃财富追求的。司马迁感叹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与“利”(即财富)相生相息的,人利相融,不可分离。正如另一句俗语所言:“人无利心,谁肯早起。”
那为什么求“利”非要“起早”呢?
其一是因为人生时光短暂。一天只有24小时,一年只有365天。子时过后是丑时,白露过后是秋分。光阴不等人。人生之“利”,犹如农田作物,春不耕种,秋无收成。所以有谚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所以又有谚曰“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其二是因为社会资源有限。众生群体的消费往往大于资源配置,比如城市上早班高峰期搭公交车,你不起早比别人先到一步,或许就没有座位可坐你只能站车,或许你连站车都挤不上去。
其三是因为生计职业需要。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谋利时间。比如城镇做早点的店铺及菜市场的摊主,如果不起早,就丢掉了赚钱的生意。还有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开早班车的公交司机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早班人员,因为生计职业的关系,他们不得不起早。
当然,人生意义的“利”,除了物质财富之利,还有职业需求之利以及理想追求之利。
比如,人生不同的职业角色有不同的目的追求。学生起早晨读,为了强化知识记忆;演员起早吊嗓练功,为了提升演艺基本功;运动员起早锻炼,为了增强竞技体能;士兵起早操练,为了强化军事素质。
再比如,有些人并不满足与平凡为伍,他们希望拥有与众不同的更加丰满的人生,所以他们需要起早以及利用更多的时间刻苦学习与钻研,以取得理想中的成果。
国人熟悉的成语“闻鸡起舞”讲的就是起早求利的故事。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胸怀生当做人杰的高远志向,立志习武报国,每天听到晨鸡啼鸣就起床邀上好友刘琨一起练剑,寒冬酷暑从不间断,终于练就一身好功夫,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实现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愿望。
总之,就人性而言,没有人无利会起早的,因为惰性是人的天性;也没有人有利不起早的,因为求利是人的本性。
“无利不起早”的语义其实就是“求利要起早”。对于人生而言,“起早”的真正涵义就是一个字:“勤”。正所谓“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若要拥有十分的收获,就必须要付出十分耕耘的努力。多付出多收获,早努力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