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共享


  106.從互聯網+到共享經濟的商業本質

  互聯網帶來溝通的極致,毀掉了社會的商業本質,衍生了幾個大佬級的寄生蟲。

  互聯網+本質上是互聯網摧毀工業的最後一根刺,吵吵鬧鬧兩年後,互聯網+沒有甚麼大的起色,反而,金融反哺實業的需要成為大佬們的互聯網思維的最後瘋狂。

  如果說打車軟件的互聯網推廣是政策放了它一馬,那麼外賣的瘋狂就是草根金融的自救。如果說打車軟件毀掉了僅僅一個出租車行業,那麼,外賣只是豐富了實體經濟與互聯網技術的應用。

  如果說,外賣小哥和快递小哥是城市社區的零售送貨員,那麼共享單車就是送貨員的工具(注意,請準確理解),言外之意,就是多餘的。用馬克思的話,剩餘價值的再分配或轉移增值。共享搭車的所謂便利,本質上是一種時髦,誇張的是被人融資安排。

  共享的不是單車,而是互聯網大佬們的一貫思維的霸道,甚至是囂張。他們共享的是金融的漏洞,聚斂大量資本押金用以提高自己對資源的利用能力,即社會公共權力或商業話語權。這實際上是對行政部門的困擾,出了一道難題。又頂着環保和方便的高帽子,道貌岸然。同時,也是對實體經濟操控相關產業的一種剝削或壓榨。實體經濟相關行業迫於淫威,只能委曲求全,薄利多銷,甚至是一條繩上的可憐螞蚱。

  從環保的社會意識下,似乎環保便利,實際上是影響了城市社區的整潔,成為道路的障礙物,增加了公共管理成本,擠占了公共空間,增加了交通的危險性,還有就是在不久的常態中成為打工仔的標籤,甚至是最底層的公共意識。

  中國有錢人多起來了,除了房地產的老闆,就是互聯網的大佬們,他們都有錢了,都有經商的戰略性,都有國際化視野,好的國內項目,紛紛國際化去了,言外之意,國內應該繼續發揚光大,帶個好頭。不要忽視了公共權力機構的明察秋毫的能力,他們界定得清楚的。

  房地產開發被詬病地方政府,互聯網+地方政府大力提倡,共享經濟或服務是公共權力機構的額本質工作,即為人民服務。而所謂的共享搭車,服務到多少人?公共資源和交通問題及成本效益是否高效?共享搭車,是一種金融創新的模式,他需要公共權力機構的評估及界定許可?實際上,是一種互聯網生產垃迹的互聯網思維在現實的應用。

  看看現在的互聯網,T度這個流嗎公司製造了多少垃妓,每天搜索要浪費多少時間,還要圖才害命。互聯網早就不虛擬了,我們不應該再以為互聯網是虛擬的世界,實際影響我們生活,摧毀我們健康已經十分嚴重。更為恐怖的是,大佬們肆無忌憚的商業操控已經破壞了我們的商業經濟基礎,堪比八國聯軍入侵,雖然這樣說法不妥。

  共享,絕非共享。有偶多少人享受着,單車是最後一公里的工具,那步行是不是健康的工具?非保守主義,反對破壞經濟的橫衝直撞,社會和經濟都見秩序,依賴於无壟斷,有紛呈。互聯網經濟開始自由落體,共享單車絕非城市社區所需,只是互聯網所謂思維里,人們意識高度集中,又不能得到持續有效改善的行為反應,即消費。行為科學。

  張海勤 2017-6-21&0222於廣州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侵權,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