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公有制没变但共同富裕却不可能了!


 中国的公有制没变但共同富裕却不可能了!

----一位老师告诉我说我们今天的社会再也没有共同富裕的基础的感慨!

汪华斌

昨天与一位老师聊天,我说我今年以来相当苦闷;主要就是自己大家与小家都是貌合神离。这位老师说我的症结就是共同富裕的观念没有变,总以为大家也是这么想的;结果自己出钱出力还伤神。这位老师说如同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还是全民所有制为主体,但却成为了少数人致富的时代。因为按照公有制的传统定义只要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似乎就是必然的结果。虽然我们社会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尽管也“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但依然还是把它们作为公有制的“有益补充”或者“必要补充”。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今天我们社会的非公经济、民营经济普遍都是“一把辛酸泪”的历史。即使我们社会也高调说房产是私人的固定资产,但依然却无法保证这私人财产;所以才有我们社会对私人房屋的强拆或禁止维修保养的中国特色。

是啊!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虽然也叫改革,但从来没有对全民所有制的明确;也就是说谁是这所有权的拥有者实际并没有明确,最后就变成了谁占用或占有这资产谁就是全民所有权的代表。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有企业再也不是城市人口的就业舞台了;而是其占用或占有者的所有了,因为它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董事会。同样我们的事业单位也不是全民所有的了,也是谁占用或占有就是谁的了;看我们社会前些年银行赚钱,最后是银行的人员成为我们社会最富的人;而今天我们社会到处是医院赚钱,于是医院工作人员又成为了我们社会收入水平最高的人。即使是我们社会的大专院校,有谁不是全民所有制的产物;然而大专院校并不是我们全民的福利,反而是大专院校的人员成为了我们社会掏到第一桶金的人。这些人没有谁成为我们社会共同致富的人,千篇一律地是自己先富起来而沉默了;因为知识没有成为我们社会致富的途径,全部是占用或占有全民所有制的资源而暴富的。正是这样严峻的现实,所以我们今天的社会实际全民所有的资产比改革开放前翻了几倍,但其养活的人却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然而即使如此,这里面还有铁饭碗与纸饭碗之分;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实际拥有全民铁饭碗的人不到我们社会十分之零点五,所以说我们社会虽然依然还是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但依靠这资源的人却是极少数人,所以我们社会才能永远是这些人高收入;因为它们是代表全民而拿钱。

其次是我们今天的社会虽然很好地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但是并没有共同富裕的制度;不仅是占用或占用全民所有的人没有共同富裕的意识,就是我们的政府在“收入分配不公”方面用设计出了问题的制度来保证。如我们这全民所有制的社会竟然没有全民共同享受分红的权力,因为政府代表全民将这利润拿去了。所以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与纳税人的区别是什么,实际是没有人知道的;因为我们社会将这两者混淆了。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社会的政府不仅税收,还有一部分是国企的利润上缴以及社会保险收益、土地出让金和其他各种收费。然而全民所有制的单位从政府那里获得的补贴费就是天文数字,而我们社会体制外的自谋出路者实际从政府这里没有得到一分钱;如我身边的下岗朋友就说,申请低保说你有劳动能力而不批;然而找工作却是与政府无关。这些朋友们说现在只有到了六十五岁才知道能申请老龄证,这是自谋出路的人第一次享受政府的补贴。然而这些四十几岁就下岗的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是政府把你拒之门外;然后到了九十岁才有我们中国特色的高龄补贴,这就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福利。

我们看到美国也有收入差距,但人家那主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虽然市场无情,但财政却是责无旁贷。美国财政支出中有大量的济贫类支出,如食品券、对老年人的保健医疗、住房补助、对有儿童家庭的补助计划(AFDCAFDC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Children 救助无自理能力儿童)是美国福利支出的重要项目。)等,而中国财政支出就相形见绌了。所以说是中国的财政主动放弃了公平的责任,特别是财政对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的帮助;因为我们现在政府所作的只是一种点缀或炒作,所以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主要是体制内外的收入差距变得更大了。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坚持公有制,但还将面对一个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就是中国的经济繁荣已经结束;所以今后的中国再也无法恢复到世界工厂的名气了。在世界工厂颓势无可挽回,而且房地产泡沫已经将破灭;因为我们社会大量的鬼城、鬼村将会普遍存在,自然新城镇化前景暗淡;主要是新经济增长引擎乏力。在这样的令人现实中,我们没有共同富裕的实力;所以只能维持占有或占用全民资源者而自己先富起来,因为稳定是中国社会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到处是“各种猫腻”;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明里暗里收费,无论是工商、卫生还是民政、环保、交通、安监、教育等等;因为这是这些人的另外小金库。所以我们社会虽然到处是“取之于民”而且还是取之过度,有的甚至是竭泽而渔之势;但最后却都不再是“用之于民”了,这成为了中国特色。试想在这样的特色下,我们通过什么途径能实现共同富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