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章 简要梳理意识起源全过程
意识起源第六阶段:精确概念积累
精确概念积累是智人种群在模糊概念积累的基础上,依靠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继续响应外界信息刺激产生感觉知觉并比较和识别各种事物的同异差别,使对事物的概念判断日益增多,日益明晰,又逐步推动语音概念的约定俗成,推动自觉定制的文字符号等概念传代积累,同时转为可自我激活、可对外响应的人脑记忆积累。通俗说:指着大卫石像问尚未启蒙的小孩儿:“他是谁?”小孩儿答:“一个人”。再问一位大学生,则回答:“艺术雕塑!”两种意识,两个概念,一个含义模糊,一个相对精确。
(2014年10月加注:意识起源进程中的精确概念积累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模糊概念积累到自觉概念定则的渐进积累,二是源自远古时期有明确定则的语音概念和后来的刻写符号体系被大量传给后代,即直接“写”入人脑的传代积累。)
(2014年10月加注:有固定含义的语音和刻写画符的产生是精确概念积累的起点。这个起点,曾并非明显孕育在模糊概念积累阶段,其漫长过程无显著阶段划分。不过,只要有起点又有后来的原始记述活动推动精确概念积累进入提速阶段,作为科学猜想仍然有理由把意识起源中的“精确概念积累”视为意识起源的可分阶段。)
(2014年10月加注:意识起源进入精确概念积累阶段标志有三:智人开始普遍使用俗成语音概念;智人对常用语音对应指向和指向范围有俗成;智人已自觉推动有定则的语音概念传代积累并已经展开刻写记述活动作为语音传代的补充。)
(2014年10月加注:三个标志齐备要经历数百万年。精确概念积累阶段是一个与模糊概念积累两者间从前期缓慢互动到最后才显著超越的阶段。)
哲学所称“精确概念”,是指一切用于指定环境和指定对象而有固定含义的概念,它只包含智人群体已约定俗成有固定指向的概念,不包含绝对精确或绝对纯度之含义,即便是人类文明走到当今科技发达时代,绝对精确也同样不存在。
因此,精确概念积累毫无疑问也包含了“自觉概念积累”之理论界定。由于概念指向反应的自觉定则或已经被约定俗成,其相对于个体人脑自发的模糊概念指向反应,则有了人为界定之对等区别的特征,因此视为“精确概念”。 在人类文明史上,所有固定含义之概念即为当时之精确,后人不应以当代的精准否认当时的精确。
此外,哲学所指精确概念有它自己的“精确度体系”而非他义。诸如:集合概念是指向“集合物”的精确,不是指向“单个物”的表述;总体概念是指向事物被抽象概括的精准表达,不是指向具体事物的表达;具体物概念是指向“相同物”的含义,不是指向差异物的称呼;量词概念只能是指向可度量关系的精确,不是指向非度量关系的名称;情感概念是指向不同情感的真实描述,也是指向无情物的虚拟情感描述。
“模糊学”中的模糊概念被哲学视为精确概念体系中的一类。它是通过精确分析集合概念与具体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规律所界定的学问指向范围。
数学中的概率也被哲学视为精确概念的另一类。它是表达比量关系的精确学问,如果没有概率的表达,人类就会缺少一种专门描述事物概貌的手段和方法。
哲学认为,被数字化定义的事物之量化概念,是指向某一物类可确认其量化关系的数码概念,应该属于数字化的相对精准,等等。但是,口语中的“哇噻”、“哈了哇”和“有点那个”则不是精确概念,它们都不能被用于推动自觉的科学思维运动。
概括上述,对精确概念应该还有另一种界定:由于它含有“自觉定则”,所以它有条件被用于形式逻辑推理。那么,反过来,凡是不能被自觉用于“三段论”形式推理的概念均不属于精确概念。又相反,都应该界定为意识发展过程中的精确概念。
哲学所指模糊概念,即人脑依靠一种事物映像参照另一物自发产生的概念反应,尽管它不属于精确概念,在个体人脑中从无被统一约定指向性内涵也无法用于形式逻辑推理判断,但须承认:模糊概念为精确概念孕育了逻辑比较和区隔等理性萌芽。
如果没有模糊概念孕育的理性萌芽,哲学家们将很难解释后来出现的科学思维方法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意识的起源和发展将缺少一个衔接链环。智人先祖运用模糊意识判断事物,不同于现代人脑运用形式逻辑方法的推导过程——是自觉逻辑运用。
模糊意识中所包含的逻辑萌芽十分浅陋,可自发响应。一物参照一物相比较确认相似,即可指向此物。这恰恰就是我们的祖先较早使用的逻辑方法——模糊类比。其特征是依靠形象性、整体性感觉产生带有模糊性和指向性(方向性)的直觉判断。
如果没有模糊类比,就没有建立在熟悉映像基础上的精确比较,和后来出现的自觉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自觉的分析和归纳、自觉的抽象与概括等等被先哲们总结出来的科学思维方法。当然,人脑更不会有文字符号类“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反应。
精确概念是在人脑产生模糊概念基础上延伸的记忆积累,是在模糊类比的选择和判断中经固化概念指向然后逐步趋于精准的。当智人祖先依靠人脑多中心记忆链接机制对某种事物映像达到熟知程度,其自觉逻辑思维和概念定则体系就呼之欲出了!
精确概念的日常或经常涌现,源于群居智人大家族对常用语音所指,采用习惯性约定俗成而产生固定含义后逐步积累的。在有文字记载史之后,则意味着又一种人为的自觉定制的精确概念批量产生。精确概念积累为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概念表达者和概念接受者可方便共享的信息与响应条件。从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将摆脱过去那种“不便言传只能意会”、只能依靠所处情境而意会的窘境,人类文明史进程势必进入提速阶段。
精确概念积累不仅与语音概念的批量定制有关,而且也与文字符号的诞生有命运与共之缘。两者,为古人类大脑生成“第二信号系统”响应机能和相关遗传基因构造了升级条件,与此同时,也将使人脑从此获得基于共享概念的科学思维响应条件。
由此判断:精确概念进入人脑的积累,又是人脑可自觉进入依靠概念形式展开逻辑思维的起点,它是从自发创意迈向自觉创新思维的开端。有了自觉开端,智人群体中就很容易涌现出一个首先走完意识起源全过程的杰出代表,他的大脑将实现不同于单纯依靠综合知觉自发响应,而是思维中有自觉的新概念涌现。之初,哪怕他自觉到的新概念内涵的指向性不是什么“重要的”新判断,但他依然值得被后人称之为“杰出思想家”。
在自觉创新思维成为人类整体脑功能以前,单纯的精确概念积累依然不是意识起源的终点。只有自觉运用逻辑思维产生不同于单纯直觉的自发响应、大脑实现了超越感官感觉的自觉概念指向,才是意识起源的终点。它表现为:或因某种模糊概念链接某种超越感官感觉的自觉的逻辑判断,或因既有概念推导出了另一个新概念指向,比如,运用三段论推理格式依靠一个已知事物推导出一个没有看见但必定存在的事物。类似的超越感官感觉所产生的“自觉意识”就是本书将要重点阐述的意识起源的最后一座里程碑。
(2009年2月加注:远古人完成上述过程是通过未经科学提炼和总结的“朴素方法论”产生创新意识的。朴素方法论孕育了含有自觉概念定则的科学思维萌芽,有史以来,它的创新思维成果总是被远古人虚怀若谷地称之为“神的启示”。)
(2009年2月加注: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但凡自觉意识到却又不能清楚解释的一切创新意识,包括创新思维过程都会被冠以“神”的光环。所谓神奇、神算、神功、神力、天意等词汇都属于此类文化传统的习惯用语。)
从历史进程中看,自有文字符号伴随俗成的语音等精确概念大量产生后,有记忆传代的文明史便逐渐明朗起来。它使后人清楚看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某些规律,当然也容易限于既有文明史眼界而截断意识起源诸多演变环节,产生哲学的主观判断。
不管怎样,后来人不难发现精确概念是直接伴随生活实践、写作记述和探索发现而丰富积累起来的。在此过程中,探索发现和写作记述活动又是推动精确概念高速积累的强大动因。仅仅依靠生活实践积累精确概念十分缓慢,相比之下,每一种探索发现和文字作品的诞生则能带出一大批精确概念进入人脑的积累和刻入石碑竹简的传代积累。
精确概念积累帮助智人种群筑起了推动意识发展的第六级大脑响应平台。当人脑有了被先人或自己自觉定则的概念记忆并且丰富和发达后,也就更强劲地推动了意识的发展;当智人祖先的后代们把前人的知识积累用很直接的学习方法“写”入自己大脑中的自觉概念积累中心时,即预示着地球上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将会代代涌现。
这一切,其所蕴含的对脑功能提升的作用力,也高速推动了世界各地智人种群的文明进程。不论在城市在乡村,人脑纷纷响应起形象思维运动和科学思维运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累累硕果从此收获不断,科学知识积累从此形成几何增长态势,人的意识开始实现趋向更加精确的创新突破和延伸,并延伸到了离开知觉的那个“外在世界”。
精确概念在它原创之初,人脑分析它、提炼它、确认它,都需要依赖直觉响应包含的模糊概念指向。所以,基于综合知觉积累的直觉响应常常是创新意识的触发点(灵感),精确概念积累自始至终受援于模糊概念为先导,科学体系中创新概念的发现和积累,既依赖于自发的模糊概念也依赖人脑能否链接自觉意识到有科学定则的精确概念。
对于依靠书本知识直接进入有自觉定则的精确概念积累的现代人来说,人的第六级大脑响应平台——不论它的概念系统积累多么精准、多么丰富,都不能被视为是一个拥有显著创新力的平台。它只是一个产生正确意识概率较高的思维平台。要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成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求更多的人构筑第七级大脑响应平台,即要求全社会高度重视推动每个社会成员积极进入意识起源的第七阶段:创新思维积累阶段。
至此,我们对意识起源过程可采用典型简化线索表述如下:
①大脑通过各种感觉形成零星的感觉记忆积累——人脑的初始响应积累。距今600万年以前,前智人种群的脑生化物质平台并没有现代人脑的灵敏性,感官感觉响应并经过体内神经介质传递“写”入大脑的许多零碎感觉记忆,类似于现代人脑中的少数“残缺记忆积累”,其时脑内还没有形成“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三个灵敏机制。
②大脑形成相关感觉复合映像积累——也是前智人种群大脑进化的第二阶段。通过重复响应外界信息刺激条件,能够使大脑把两种相关感觉链接起来。比如通过听觉响应推动了视觉方向的改变;通过肌肤刺痛又可灵敏反应为无意识无目标无指向的运动姿态,它属于前智人脑的进化过程,也是其他人科非人科高级动物的进化过程。
③大脑形成初级综合知觉积累——它是智人脑相对于其他人科动物大脑在共同进化中的“临界点”。此时,人脑的综合知觉积累已形成以“主映像”为核心的多向链接机制,各种感官感觉均表现为或自动期望与相关“主映像”发生记忆联系。“眼见为实”的脑动力机制形成,它也是人科和部分非人科动物共有的进化过程。
④大脑形成高级综合知觉积累——这是智人大脑开始区别于其他高级动物脑进化的转折点。此时的人脑由于相互情感信息刺激的不断增进、不断丰富,促使综合知觉积累的链接条件达到了较高的灵敏度和链接通路的多向性,脑神经生化介质组合和链接状态日趋发达,从而奠定了智人脑功能的基本成熟。同时,人脑高度灵敏的发展趋势,也为日后的现代人脑高级综合知觉的灵敏性和脆弱性埋下了容易崩溃的隐患。
(2008年加注:现代人都能从人的表面行为相互观察到那些情感细腻而丰富的人,是很容易内心痛苦的人。实际根源,则是因情感信息炼就的高度灵敏的人脑同时孕育了链接响应机制的脆弱性,它很容易出错和崩溃。有时,即使某种脆弱的链接响应机制没有出错,也会因情感发泄不可抑制而难免伤及他人。所以,人类应该既不赞成仅有丰富情感而缺少意志锻炼,也不赞成可致人脑僵化的初级理性思维统帅全社会。)
(2008年加注:支持人脑健康发展的正确主张是:对婴幼儿和童年期迅速发育的头脑,需要成人们更多的情感培育包括同娱同乐;而少年期之后,成人则应该面对青少年掩盖直接情感接触,把爱藏起来爱,并为青少年启动意志磨练计划。)
⑤大脑推动模糊概念的链接积累——它是被完善的综合知觉积累自然推动的人脑新的链接条件的丰富和发展过程。模糊概念的记忆和响应,均是通过熟悉的和异常的事物映像来实现的,原始模糊概念内涵均是特定的“事物映像”。模糊概念唤醒时,在智人先祖身上的外部表现是惊讶语音、感叹语音和情感声音的响应。直到后来,它才被确定为有群居俗成的内涵或有统一定则的常用语音。即人类最初的口语概念系统。
⑥大脑形成精确概念链接积累——它是被完善的综合知觉积累自然推动人脑形成的新的链接条件之必然过程。之初,上述过程完全属于个体自发表现。精确概念积累走向发达的客观条件:其一,它必须经过群居人类的统一定制,即有先哲不断发明和积累画符、或对语音指向和范围约定俗成,让大家习惯用某种语音表达固定含义形成共同习惯。其二,它必须伴随着劳动生产实践、写作记述活动和原始探索发现来创造精确概念。精确概念积累可与综合知觉积累构成链接条件,是人脑功能进化又一显著转折点。
⑦大脑推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思维方法的自觉运用积累——它是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达到丰富前提下,人类意识起源的最后一个台阶。首先,概念多了,在使用概念过程中必然存在如何处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模糊概念与精确概念的关系、精确概念与精确概念的关系;也称为直觉响应与自觉逻辑思维之间的关系、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关系等。恰在此时,意识起源进程中便就自然而然出现了“纯概念思维”和“纯形象思维”的人脑新的功能区隔,脑功能开始出现专业发展方向。
此时人脑的概念反应已由单纯依赖综合知觉自发响应发展到既依赖直觉也依靠自觉逻辑思维响应。后经亚里斯多德、老子、黑格尔等导师总结,把概念与概念间的链接状态确立为多种思维规则:形式逻辑学、朴素辩证法和概念辩证法等。
由于人脑的直觉响应(自发逻辑)链接自觉逻辑的思维功能可以推动人的意识超越感官感觉产生新概念指向判断,人脑的思维响应能力即可逐步延伸到知觉以外的世界。这使后人日益感觉到人脑的某种神奇和不可思议。(幽默:那些古代“大仙们”也就趁此机会“下凡”来了!)由此缘故又自然产生了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激烈争论。
其实,当我们把上述“意识起源七段论”清晰梳理出来,你一定清楚看到了智人脑功能的提升过程,那是一种很正常、很缓慢、很自然的进化现象。
今天的人类早已完成了意识起源最后一座里程碑的建树,简言之:人类早已写完了他们应该写完的“人脑简史”。但是,包括本书止于本章在内的哲学思想观点,还没有完成意识起源第七阶段的详尽阐述。我们不用太急躁把好话一气说完,关于“人脑简史”中创新思维积累第七阶段最为精彩部分的描述,宜隔开章节向后推一推。
回到本书开卷疑问。在人所参与的物质主动高级运动大循环圈里,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所推动的思维运动应被称之为物质高级运动大循环中的微循环,它自始至终伴随并推动着物质高级运动的无限循环过程。人们说主动高级运动谱写的“循环乐章”正如《命运》交响曲一样,引人入胜的部分不在于后来推动了国际社会形成一浪高一浪的被动高级运动浪潮,而在于最初产生于前沿探索领域中的科学的认知动机的发力。
物质高级运动的精彩部分在序曲!在前奏!在开场的过门中!
为什么?因为音乐前奏奠定了整个乐章的基调。
那么,物质世界主动高级运动的前奏曲又是什么?
它除了多中心链接机制谱写的“微循环乐谱”外,还有认知动机参与认识论大循环所鸣奏的小号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