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烹饪学校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各地申报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空气和土壤逐渐丧失。在新的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和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一些地区,部分传承人开始离开非物质遗产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走进城市和景区进行“展演”。除了这种方式,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利用和在地化传承?笔者认为,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管理部门可以借鉴泰国烹饪学校的经验,顺应后工业社会新手工时代的发展趋势,面向不断壮大的学习型游客、思考型游客、创意型游客群体,开发各具特色的创意旅游产品,实现游客创造潜能的激活、创造力的发挥、成就感的获得、满意度的提升。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傣味美食、织锦、土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取这种形式进行旅游化利用,加快旅游产品创新的进程。
根据创意旅游的缘起,总结泰国的成功经验,从旅游产品层面来看,创意旅游开发中应注意四个要点,即:Participation(参与)、Learning(学习)、Creativity(创意)、Develop-ment(发展)。
“参与”强调的是对旅游地文化活动的深度体验,它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旅游的反面,这是创意旅游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身临其境、参与到各类活动当中、与社区居民和其他游客进行深度交流,才有可能真正了解旅游地的文化,也才能为“学习”、“创意”、“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是创意旅游的基础,强调具有增加知识、开阔视野的愿望,并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深入了解旅游地的文化。“学习”是21世纪REAL旅游(Rewarding、Enriching、Adventure-some、Learning,即有益的、丰富的、冒险性的、学习性的)的基本要素,是获得真实体验的重要途径,是深度旅游的内在要义。英国学者约翰·斯沃布鲁克指出,在新阶段,“学习新东西”是旅游者追求的重要利益点之一。通常认为,比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等观光客的动机来,“学习新东西”的内涵要丰富、深刻得多。
“创意”是创意旅游的关键,重点在于强调掌握某种技能、发挥自身创意潜力、促进创造力的提升。早在20世纪4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就提出了“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著名论断。旅游场景脱离了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中的压力与束缚,有助于游客身心得到放松,提高敏感度,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同时,文化型旅游地尤其是多样性特征突出的文化遗产依托型旅游地拥有丰富的创意素材,为旅游者的创造性发现、激发创意灵感提供了良好条件。创意旅游产品开发中应为游客发挥创造力提供条件,包括包容的氛围、必要的信息、及时的激励,允许游客打破原来的“规则”,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偏好对旅游地文化进行重新解读和创新,让游客成为旅游产品的共同生产者。
“发展”是创意旅游的目标,主要指的是游客掌握某一技能,满足自我超越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旅游者创意旅游的需求来看,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形式和内容,对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的需求逐渐成为文化创意旅游体验过程中“自我发展”的重要特征。
在具体操作上,优先选择区位条件优良、庭院环境优美、表达能力较强并具有一定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试点,在组织培训、外出考察、个别指导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依托自身才能和自家庭院,争取文化、体育、旅游部门或志愿者的支持帮助,完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文化解说、流程展示与接待服务设施,设计接待流程和产品套餐,制定服务标准和收费政策,并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实行预约式接待和定制化服务。接到预订之后,在了解游客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服务内容、方式和价格,达成一致后按协议提供服务。接待服务过程中,传承人应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解答游客的疑问,为游客参与搭建舞台,鼓励游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非物质遗产进行创新,并从中吸收合理的成分。游客的作品可以作为个性化的旅游纪念品带走,也可以放在橱窗中进行展示。
这种创意旅游产品组织方式通过网络信息发布和预订架起了传承人与客源市场的桥梁,实现了非正式旅游供给与碎片化市场需求的对接;最大限度地实现非物质遗产与原生空间的整体化保护展示,促进了乡村旅游、家庭访问、文化体验、创意旅游的集成;降低了对传承人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使其有可能统筹安排正常的生产劳动、生活起居和对外接待,是符合我国乡土实际的非物质遗产旅游化的利用方式。在新时期,这也是旅游创客经济和旅游共享经济的实现路径,这些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可能随着接待服务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发展成为旅游创客,引领乡村地区尤其是城郊或邻近旅游热点城镇的乡村地区旅游共享经济的发展。(来源:李庆雷,徐磊. 泰国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的经验与启示[N].中国旅游报,2017-6-6(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