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抱怨:天下“不为匠人顾”,久矣。
不过,这篇文章不是探讨海内外匠人历史、精神和文化的,更不是讲述匠人典故和逸事的,它只是我对“匠人”话题的一些粗浅理解。例如,古人类学所说的“匠人”,实际是指150万年前曾生活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已经灭绝的某种人种。又如,在汉语词汇语境下,“匠人”原本就是指手艺工人,诸如木匠、石匠,后来才延伸出能工巧匠的意思。但,我在这里不谈这些了,免得掉书袋。
前两天,参加个“个人崛起和匠人IP”的高大上会议,听听挺吓人的,“个人崛起”可以是五本书,匠人可以写两本书,而IP,可能可以写三本书,凑齐一套文集了。所以,我当天未敢放肆胡说八道。在这里只是记录下我当时发言的重点和后补的一些观点。
匠人,不是那个匠人(三个认识)
大多数的演讲或培训故事中,在谈到“匠人”大多用类似叙事结构:低调内敛,安于寂寞,日复一日,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历经磨砺、最终造出品质不凡、卓尔不群的好产品/好作品。
第一个:区分首先,我们要分清楚当下经常被提及的”匠人”,实际上已经与职业特性无关,而更多是指某种精神内涵所呈现的价值表现,所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好的匠人”,实际是在说“我们应当具有某种(职业或生活)精神”,即将“匠人”等同于“匠人精神(匠心)”;其次,我们应当注意到匠人精神、匠人生产、匠人经济其实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这里的匠人生产,实际是指一种基于个体化、品质化、高耗高值的生产方式;而被很多名人所布道讲经的匠人经济,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规模化的以创意创新、品质制造和知识附加为主要表现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上,匠人精神不等于匠人生产,也不自然带来匠人经济。
第二个:误区匠人精神和匠人经济与此前工业化时代、规模化生产是对立的,是人类返璞归真,是重新对个人精神、个性表达和个体创造的尊重,只有到了今天互联网经济下才重新换发出来。这当然是胡说八道。
除非世风日下、纲常颠倒,匠人精神其实哪朝哪代都有,甚至好的匠人生产也不缺乏。但,想实现匠人经济却必须具备一个可以完成知识发现、延承、应用、变现和再投入的经济环境。这种环境在前工业化时代确实是基本不存在的,如历史上东西方农业和商业形态均作为过主要经济形态,但没有出现过可以支撑立国的手工业经济(匠人生产的经典表现)。
其实,只有到了知识大爆发、工业大革命之后,基于知识传播和技术制造能力的辅助,才出现了匠心之下的设计、制造的高端、精密的规模化,才有可能做到匠人经济。其实,被人称颂的、列入典型的、被视为以命相注的、匠人精神的代表产品——苹果系列,完全是在工业化时代的高峰实现的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津津乐道的匠人匠心之国日本、瑞士、德国等等无一不是在工业化时期才实现了匠人经济。
第三个:增益匠人精神固然可贵,但匠人生产却必须具备价值差异竞争的能力,更不要说匠人经济了。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思想境界和心灵鸡汤,空谈匠人精神是可以的,但匠人生产的实质是超出社会(市场)平均价值的一种生产,通过它,匠人可以获得更高价格和更高收益,即“改善供给,满足需求,获得回报”,否则就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匠人既然无法获得与之投入相匹配的附加收益,便选择不再精益求精,匠人慢慢消失;二是少数匠人依旧坚持自我,最终入不敷出,渐渐困苦消亡。—— 至于那些不及世事、自封追索者的,其困苦蹉跎与匠人精神与生产毫无关系。
切记:匠心的本质不是专注,即极致、是至美至善。只有实现价值差异的市场化,匠人生产才有可能产生正向激励,才能起到引领,吸引其他生产者效仿,最终通过更多创新和专注带来全社会整体进步。
如何实现匠人经济大发展 这个不是我想多聊的,主要是没想清楚。简单三点吧。
制度设计与保障匠人经济需要两个大前提:匠人生产的规模化,匠人权益的增益。这两点都要求制度可以保障匠人生产和匠人经济中的竞争性、市场遴选有效、信用建立和知识产生与传承。
如果一个制度对一个市场是有壁垒的、准入的、数量限制的、非权益保护的,甚至是剥夺的(例如当年对老字号借“公私合营”名义进行资产、品牌与知识剥夺),那么这个制度下即便残存着所谓稀缺的匠人精神,也不可能发展出匠人经济。
利用科学技术与工业化成果现阶段对工业化带来问题的痛恨,仿佛变成了时髦,也几乎要变成了对工业化的否定。这当然是错误的,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有过“井田制”就否认农业文明一样。现下和可见的未来,无论何种经济模式和形式(分享经济、匠人经济、女人经济... 此处忽略名词三千个),都可以借助工业化成果(不仅仅是软硬件,也包括相当的管理体系和规则)和科技成果。不同于个体化的匠人生产,当代的匠人经济一定是社会化的知识创新型的知识经济,也必须依托于信息经济体系。
我们需要留心的是,不能一说到匠人、匠心,满脑子都是窝在一个小黑屋中苦思冥想、茶饭不思、风霜雨雪、饱经沧桑的手工艺的“小匠人”形象,仿佛他们独占了这些词的崇高与美妙。在我的视野和视角当中,一切以个体精神为出发寻求最大美学与功用的工作与人,都是匠人范畴,它也包括了大制造、大生产和大商业全部领域的每一个部分。
借力信息经济“三合一”
匠人经济非常适合也特别依赖于平台+分享+小微的三合一模式,因为它所需要的要素和资源可以通过这三者的结合形成总体规模化、生产个性化、交易个体化、知识社会化和收益最大化。
特别提醒的是,这里说的匠人生产和匠人经济并非仅仅是以往手工业产品,也包括了服务、文化、教育、艺术和其他等更广泛概念的几乎全部意义上的人类经济与文化活动。
从文化层面,对匠人精神的倡导意味着人的精神的复兴;从生产层面,对匠人生产的肯定意味着对生产内涵的重新定义;而从社会层面,对匠人经济的追求,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即人的最大化是世界的最大化。—— 在中国现阶段,追求匠人精神,推动匠人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创新有很多,最典型的企业如小米等。
所谓:人诚,即匠人;心诚,即匠心。无它,诚尔。
高铁途中,匆匆行笔,不周见谅,恳请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