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政策与大学学科建设


 候鸟政策与大学学科建设

胡占华

2010年前后我在搜狐提出候鸟政策,候鸟政策是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层面的问题。从大学学科建设而言,候鸟政策一样适用。我的母校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学术风波事件时我与生命科学一线学术研究人员和母校老师学生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建设角度,当时我就提出可以充分利用已经拨付的资金,母校放下身段聘请国际一流学术高手把基因编辑这个学科做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并提出可以聘请张峰做客座教授。

事实上就国际前线一流学者而言是否有时间精力和地方学校是否有资金实力都是问题的情况下,候鸟政策确实是符合中国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之外学科建设的比较经济的策略选择之一。

我们知道32年前香港科技大学名不见经传,然而三十二年后与河北科技大学相比差距不是一个层级,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资金的充足、保持学术思想的自由、保持留住一流人才的机制、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视野都是今天通过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

从学科建设而言,候鸟政策国家有政策鼓励的必要、地方有积极作为的必要、学校有主动出击的必要。

其实就学科建设而言,我们这个价值中国网的诸子百家们是可以助力一大批大学学科建设上一个层级的,如果再加上两院院士和面向世界的候鸟政策、已经退休的企业家群体、科学家群体、自身工程师群体和自身工匠群体,

大学学科建设就会比较快的取得进展和成就。

问题的关键是大学学科建设的底线是没有学术思想的人是没有资格到大学进行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学术研究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