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之所以成为流通媒介在于其信用,人们相信能够用之交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其价值不会贬损。作为货币的材质几乎没有使用价值,这样有用的东西既不会损毁,又可以省去物物交换运输的麻烦。
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立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所有人都信任发行纸币的人,相信他有能力兑付所有持币人的财富。比如北宋时期,成都16家富商成立发行的交子,在当地就成为了交易媒介,完成了交子从存单向纸币的关键演变,交子铺成为信用之地。
古代中国允许民间私自铸币,其原则即只要能够流通就可以,其信用在于铸币的材质纯度如何,因为货币的材质需要市场进行等价交换,各种商品均能与之建立锚定关系,所谓民间铸币是可行的,有锚定的货币,再多的劣币也无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权货币带来的财产剥夺,限制了政府的权力,经济能发展的更好。铸币权、货币发行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收入,即铸币税。民间铸币,出于必须能够流通的目的,货币能够投入新兴产业而不是土地。
货币是财富的一种符号,货币缺乏时,增加货币量就是增加个人财富和个人购买力。但又不是真正的财富,比如高利贷并不会用之于社会生产,只是转移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民间铸钱的好处在于它只是个人财富的形式转变,国家铸币则在于如何集中财富和暴力掠夺,因为无论如何减重都是法定的货币,也就成为最犀利的抢劫武器。不过隋文帝时,国家让各县自行铸币,各县货币均要面对他县产生竞争,良币自然淘汰劣币,这样形成的统一货币避免了上述问题。地方性货币不会影响国家信用,比如交子暂时衰败并不意味着北宋经济崩溃。
货币是交易媒介,只是经济的表象,经济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一旦货币集中在某一产业或者标的上,就会有产生泡沫的风险。强者可以印刷货币掠夺弱者财富,通货膨胀是一种税,变相掠夺。限制了政府货币裁量权,货币才具有真正的经济职能。从历史上看,政府推行的每一次货币改革都带来了对民间的掠夺,官方发行新货币的用途也在于此,“货币的本性就是要寻找低风险、高收入的回报”,在农业社会,货币不能流向高利润的创新产业则涌入土地,造成了土地兼并,成为掠夺工具,此时货币已然不再能承担其应有的职能。靠印刷货币发展经济注定是失败的,人们需要产生相应的收入增加来支撑这种局面。银行既是存贷之地,也进行货币创造,本来一块钱的存款可能产生十块钱的现金。银行创造货币,一旦操作失误,信贷增加将引发经济危机,信用是金融的本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守护者。
货币稳定即经济稳定,维护货币的信用是建立良好实体经济的基础,在上述基础上,有如下几种方式会破坏货币信用:
货币竞相贬值,其重量或者纯度下降,相应的商品价格就会上升,要与纯币等值交换。货币竞争贬值,必然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因为人们使用劣币能够交换到更多的商品。
高税收与高通胀。这两者对不同的群体将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对货币需求量少的群体,维持税收不增加将会使得高通胀的影响甚微。但是当代社会,广泛的经济活动均以货币为基础,高通胀使得社会各群体均受到影响,对货币需求量少的群体更难应对货币的贬值,即使纳税不变,物价下跌则意味着税款自然增加。税负抑制了商业发展,经商环境恶化,经济一定落败。
通货膨胀,富人手里的债务会越来越不值钱,穷人手里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东西。通货紧缩,穷人手中的货币增值了,实际上,富人控制的货币更多。无论通胀、通缩,都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穷人。规则永远是强者的规则。金融业也只做锦上添花、从来不能雪中送炭,一定要把钱放到最能赚钱的人手里,让比你有钱的人,用你的钱来赚更多的钱。
货币只是财富的代表而非本质,贸易一般以强国货币结算,强国有创新的产业支持其信用,而信用是金融和市场发展的基础。强国因其存在坚强的经济后盾,其货币有更强的信用,因此,强国货币会流入弱国,这也造成了强国对弱国的掠夺,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也造成这种结果,比如,“超级大国忽悠落后国家对它放开市场,却对落后国家封锁所有先进科技”。这也使得强国货币存在“特里芬魔咒”,比如现代的美国,不准美元出境、必须让美元出境,在货币一定的前提下,货币流出必然造成国内的钱荒。商品过于丰富,货币无法表达和让商品流通起来的能力,这会促使金融创新。而弱国太多的钱花不出去,国内却没有那么多物资,想不通胀都难。发行与收回货币能够运用自如,是金融体制健全的表现,货币流通即代表资本、财富的流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